李杰义 闫静波 何亚云:均衡实施双元性技术创新策略
2018年09月19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9日第1540期 作者:李杰义 闫静波 何亚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顺应产业高度全球化和研发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不少企业采取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利用性技术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下,本土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部分非核心技术,却难以得到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2018年4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折射出本土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心头之痛,倒逼本土企业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率。为此,本土企业既要依靠利用性技术创新来响应短期的技术创新需求,又要依靠探索性技术创新来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性与探索性技术创新

  奥赖利(O’Reilly)等早已指出,技术创新具有利用性和探索性的双元性特征。其中,探索性技术创新是在新领域去寻找新知识,利用性技术创新则是在已知的领域去精炼知识。实践中,由于企业资源往往有限,因而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之间会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互相竞争,从而产生技术创新策略上的两难困局。换言之,企业如果不实施均衡的技术创新策略,要么会陷入创新效果不佳的“失败陷阱”,要么会陷入创新行动僵化的“能力陷阱”。

  一方面,探索性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缄默性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外部动态环境的机敏性,夯实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潜力。然而,核心技术大多属于缄默性知识,因而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消化并吸收这类知识,从而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技术创新效果。因此,过度关注探索性技术创新会增加技术创新风险,延缓创新循环进程,使企业陷入创新效果不佳的“失败陷阱”。

  另一方面, 利用性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显性化知识的转移与整合,有助于企业迅速地利用符合技术或市场环境要求的创新知识,加速技术创新速度并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然而,企业通过利用性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租”是暂时的,终将随时空的演进而消散。因此,过度关注利用性技术创新会影响多样化知识的获取与创新,弱化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持续响应能力,使企业陷入创新行动僵化的“能力陷阱”。

  均衡实施两种技术创新策略

  组织均衡理论学者伯金肖(Birkinshaw)等认为,均衡的组织能够兼顾组织效率与效能的双重目标,组织有必要通过结构上或阶段上的有序分离,均衡地实施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技术创新均衡分为联合均衡和匹配均衡两种类型,前者表征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交互效应的绝对水平,后者表征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保持一致的相对水平。技术创新均衡理论为破解双元技术创新的上述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本土企业实施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策略,进而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了具象化的分析框架。

  从联合均衡的视角看,在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之间,可以实施一种不平衡的配置,二者的有效联合会产生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探索性技术创新致力于获取多样化先进知识,进而驱使企业跃迁至全新的技术轨道,这有助于突破利用性技术创新所锁定的路径依赖,避免陷入“能力陷阱”。利用性技术创新关注对已有技术的渐进式完善和修正,具有低风险和稳健性的特征,有助于规避探索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风险,避免陷入“失败陷阱”。

  从匹配均衡的视角看,在探索性技术创新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合理匹配会产生互动耦合的组合效应。企业可将探索性技术创新获取的异质先进知识充实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并以利用性技术创新对这些知识进行精炼与重构。这种有序的创新循环会大大提升技术创新效果。同时,企业也可借助利用性技术创新,明晰其对知识的前瞻性需求,并通过探索性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获取这些知识。这种良性的耦合增强机制,会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从联合均衡到匹配均衡

  技术创新系统理论早已将内外部情境视为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权变因素。遵循这一理论逻辑,本土企业应根据其自主创新整体战略中的阶段性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宜的均衡策略,并对之进行协调和兼顾。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当企业受到较大的资源约束时,可以选择联合均衡策略,即实施以其中某一类创新活动为主导,辅以另一种创新活动,以此发挥两种创新活动的协同效应;当企业受到的资源约束逐步减弱时,可以采取匹配均衡策略,即由其内部各个创新子系统分别执行不同的创新活动,并在整体上兼顾所投入资源在两种创新活动之间的均衡分配,以此发挥不同技术创新活动间的组合效应。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较大,不具备充足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同时兼顾这两类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外部资源约束的情境下,本土企业有必要在不同的技术创新均衡策略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为满足本土企业有效提高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一种权宜之计是,实施以利用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联合均衡策略,不断将前瞻性的外部知识资源内化成内生性的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2011年以来,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居全球第一,初步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赶超。可见这种联合均衡的策略发挥了积极的协同效应,也为本土企业进一步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了一定的知识资源存量。

  理论上,双元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均衡模式也应根据资源约束情境变化进行适应性的动态调整。有学者在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路径后认为,不少本土企业正迈向技术跨越的新阶段,其资源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制约逐步减弱。因此,新技术创新范式下的技术跨越,需要加以更加情境化的具体分析,实施匹配均衡策略。遵循上述分析逻辑,企业势必在资源能力的分配上取得平衡发展,并通过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实施两类技术创新活动,以充分发挥不同创新活动之间的组合效应,进而整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土企业要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识别并广泛地获取内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加强对所获取创新资源的消化、吸收与适应性整合,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其由技术赶超到技术跨越的根本性转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全球战略的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与行动策略模式研究”(714721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