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共享发展
2018年08月29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9日总第1525期 作者:杨晓玲

  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共享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就此作以下理解性学理分析。

  构建新型分配关系体系

  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共享发展,需要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分配关系体系,将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形式、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以及初步体现按需分配因素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三者的体制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更好体现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按劳分配原则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提高劳动者技能、积累复杂劳动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要处理好劳资之间、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劳动者自身激励与发展的关系,使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同时,释放出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应鼓励资本进行提高劳动者复杂劳动能力的战略性投资,推动劳动者能力从简单劳动向知识、技术型复杂劳动的转变。坚决取缔资本残酷剥削雇佣劳动的血汗工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使劳动收入分配原则及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转变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分配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新时代在明确以劳动为本、劳动与资本互利合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协调它们相互促进的结构关系,防止、化解因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释放更多社会活力,调动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更好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者的收入结构中,不仅包括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基本收入,还应有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加的劳动收入份额,以及在前述意义上少量的按需分配因素,以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赢扶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按劳分配为主与按需分配因素的升降程度,都应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增量方式调整和变化,包括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决定劳动力价值及其价格的,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劳动力价值决定中,应更多包含劳动者受教育、技术培训的费用,特别是在行业产能过剩、裁减冗员的困难时期,以推动劳动者复杂劳动能力的有效积累,使劳动者依靠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积累,能以产权等方式参与利润的分配。更好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还要在公平与效率现实性统一的基础上,关注劳动者对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美好愿景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宽广前景。

  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要求在宏观层面协调好部门之间、行业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配关系的前提下,处理好微观领域的劳动分配关系,适时调整劳动的质和量、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工资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不断提高的广大群众收入及购买力与其相适应。为此,宏观政策层面以及企业层面都要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新时代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品有效供给和社会再分配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存在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自发作用引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扩大,不少低收入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乃至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例如,住房被炒而不能用来住,存在着普通群众所需使用价值的供求缺口。为解决这类结构性失衡问题,保障满足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公共品生产的范围与领域,通过转移支付、累进税、房地产税等方式,增加公共品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供给。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可区分为市场型消费部门和由政府供给的公共品消费两大供给部门。也就是说,就消费而言,除了私人性质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外,还包括政府以各种方式提供的公共品的生产与消费。这主要涉及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住房、公共环境、出行交通、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这类公共服务可以由国有部门直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以委托方式在严格遵守协议条件的前提下,承包给私人生产部门来提供。现阶段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及质量,对于缓解收入分配的分化现象,提升国民的居住环境、医药卫生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和谐共享社会意义重大。这些领域的发展也是对私人领域消费品生产以及市场机制分配缺陷的重要有益补充。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在这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这将有利于普通消费者消费品实物或服务的直接增加,有利于加快民生改善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因而也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与社会进步。

  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共享发展,既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诉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唯其如此,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根本上克服或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与风险,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