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深化:从价值链转向价值网络
2018年07月04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4日第1485期 作者:陈小勇 祁芸 崔莉

  斯密及其后的经济学家充分证明了分工对于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要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拓展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是必然选择。基于价值链的分工表现为,分工围绕单个价值创造活动或者沿着单个产业纵向延伸,它将价值创造活动描述为线性过程。因此,基于价值链思考分工战略,很难突破单条价值链的空间边界。如果将视角从单条价值链拓展至多条价值链,那么,不仅会使分工格局呈现出重大变化,而且会使每一个分工单元价值发挥的空间获得增加。以这种方式思考分工,将克服价值链分工的局限,将视角引向多维价值创造过程,最终各种分工之间将呈现出网络拓扑结构型,即价值网络型分工。

  互联网经济为分工深化提供发展基础

  分工能否获得深化发展,取决于交易效率和市场规模的大小,两者密切相关,并在发展中互为促进。市场以价格竞争机制组织分工之间的交易,市场规模则反映由市场组织交易的量和范围。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拓展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市场能够组织的交易量增加(或者范围扩大),表现为市场规模扩大。传统市场基于地理空间而形成,具有突出的“实体”属性。受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实体市场功能发挥的范围往往具有显著的边界。置身此种市场的分工单元,价值发挥的空间通常很难超越该市场所处的地域边界。这也是区域性市场通常以价值链型分工模式为主的原因。

  在互联网经济下,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生存的环境。虚拟空间是超越地理空间边界的,市场在此组织分工可以大幅降低由地理距离引致的各种交易成本,尤其是关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反馈等方面的成本。相对基于地理空间运行的“实体市场”,“虚拟市场”具有先天的全球化属性。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虽然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但空前的全球市场规模也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互联网+”或“+互联网”经济活动的深度推进,实体市场向虚拟市场转型融合加速发展,加快了区域市场向全球一体化市场拓展的进程。当原来分处于不同市场中的各种价值链型分工链条被聚拢在同一市场空间时,它们之间进行交叉融合的机会将大幅增加。全球化市场空间为各分工单元进行跨价值链重构,提供了空前的市场规模基础,驱使分工模式由价值链加速向价值网络型演进。

  权威指挥与自由竞争机制相融合

  组织分工主要有三种机制:自由竞争机制、权威指挥机制(剩余控制权)以及二者融合的机制。

  提高劳动生产率既是分工的目的,也是分工能够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分工意味着单个生产者只能生产相对更少的产品,或者在生产某种产品的过程中专门做一部分工作,由此会引致两类矛盾:一是个人相对更为单一的产出和其多元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过程的体系性、完整性与专业化作业的局部性、不完整性之间的矛盾。人类实践证明,通过“交换”这种合作方式可有效化解第一类矛盾,用协作的方式可有效化解第二类矛盾。然而,限于“人”有限的认知和计算能力、信息不完全及机会主义行为等客观实际,分工之间的“合作”在不同情况下面临不同程度的成本约束。

  不同分工之间合作成本的差异,催生出不同的组织分工形式。“市场”和“企业”是组织分工的两种核心形式。市场是以自由竞争的“交易”机制来组织分工,具体是以价格作为信号,传递交易双方所需的信息,以此节约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交易成本。市场的竞价机制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直接定价。当对某种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定价很困难时(定价成本很高),在市场中将这种经济活动专业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相应地,企业以间接定价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分工深化所面临的上述困境。以企业家才能为例,在市场中,对企业家才能进行直接定价的效率低下,因而企业家所从事的活动就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工单元存在;但在企业中,以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方式对企业家才能进行间接定价,使企业家才能作为一个分工单元独立存在成为可能。

  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的本质是用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市场对中间产品市场的一种替代。在企业中,对雇员的劳动是直接定价的,因此,它是将直接定价机制和间接定价机制有机融合的组织形式。可以说,企业是市场的深化发展,从其存在的形态看,它是嵌入市场中的一类特殊市场。作为一类特殊市场,在行政科层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不违背企业的属性,反而顺应了企业的属性。如果认识到这点,那么企业在进行组织分工的战略选择时,就会不再局限于主要依据行政指挥机制,而是可以同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随着市场向全球一体化加速推进,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体系使企业科层体系中每一个分工单元直接面向市场。相应分工单元面临随时被替代的压力,使其具有充分的创新激励。这使企业组织分工的战略从单纯的“权威指挥机制”为主,逐步转向“权威指挥机制与自由竞争机制相融合的机制”。

  从生产经营型组织转为社区型组织

  平台化运营是驱动企业从生产经营型组织转变为社区型组织的核心。互联网经济下,企业基本上都是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企业平台化运营表现为,它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为经济活动各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场所。

  第一,平台化运营使企业转型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市场中,每一个分工单元的行为决策是自主的。在企业中,雇主和雇员行为决策的自主程度是非对称的,雇员的行为决策自由度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雇员行为的自主程度越低,创新意愿就越低。平台化运营的企业利用模块化战略,重构了分工之间的协作机制,打破了传统以剩余控制权机制为主的企业运营模式。模块化战略的核心是模块间的界面联系规则,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专业化分工单元,界面联系规则只定义系统性需求,而将如何满足系统发出的特定需求直接交由模块自行决策。此外,围绕界面规则定义的需求,同类模块竞争只能有一个胜出,这将市场机制自动引入企业内部。由于平台化运营的企业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依靠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它可以通过模块化界面联系规则体系,不断将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纳入平台。这使企业逐渐转型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淘宝、腾讯等平台型企业。

  第二,用户规模经济成为企业平台化运营的核心。市场经济时代,专业化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并以此换取他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每个人都是多个专业化生产者的潜在客户。一个企业的获客能力不仅取决于它将潜在客户发展为现实客户的能力,还取决于它所面对的潜在客户的规模。在互联网上,企业所面对的潜在客户是以“用户”的身份活跃在各种虚拟平台上的。平台吸引的用户规模越大,这个平台就越有机会吸引各种专业化生产的企业进驻平台,这些企业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平台所具有的天然社区形态,使得平台化运营的企业逐步转变为社区型组织。雇主和雇员是传统企业成员构成的全部,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主体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平台化运营模糊了这个边界,因为它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分工体系。用户不仅是其“潜在客户”,更成为其运营所必需的投入“资源”。尤其像Google和百度这类企业,用户本身就是该企业的内容生产者。平台化运营的企业不仅超越了生产者和客户之间的身份界限,而且不断超越传统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逐步转变为社区型组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经济下企业组织无边界化重构战略及其效率研究”(13CGL041)、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706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