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丽:全面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02月14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14日第1395期 作者:郭春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阶段转换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要推动三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坚持投入高质、产出高效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广义看,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和发展成果共享。从狭义看,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而高质量的要素投入是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基础,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当前,我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资本积累等关键要素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产品质量可靠性不足,附加值总体不高,特别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一般消费品领域,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要坚持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产出相结合。加快提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一般要素投入向依靠高级要素投入转变。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提高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快完善农产品、工业制成品标准和服务业发展标准,实施品牌创建和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各类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管理和市场监管。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要素,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普惠化、普遍化、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多元化、高质化发展。

  坚持宏观引领、微观支撑

  经济发展效率包括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宏观效率集中体现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可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表示。微观效率则指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如行业(企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当前,我国宏观效率仍存在短板。2016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5369美元/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5.2%;增量资本产出率为1.2,低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和OECD国家4.0的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微观效率方面,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和地方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六年下降。

  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要坚持宏观效率改善与微观效率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以宏观效率提升引领微观效率改善;也要重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提高宏观效率提供微观支撑。提高宏观效率,要以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和质量、增加劳均资本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为重点,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由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向重结构、质量和效益转变,努力提高资本产出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微观效率,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培育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创新动力足的独立市场主体。

  坚持立足当前、统筹长远

  经济发展动力有短期动力和中长期动力之分。短期动力主要来自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长期动力则取决于供给侧,既来自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来自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短期看,受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及消费供给等制约,我国消费潜力尚未全面释放;在融资制度尚不完善、市场需求未明显改善等背景下,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长乏力;逆全球化背景下,稳定出口的压力持续存在。从中长期动力培育看,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总体还不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关键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效率也有待提升。

  推动发展动力变革,要坚持培育短期发展动力和厚植长期动力相结合。要着力化解当前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突出矛盾,加快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促进消费潜能全面释放、投资可持续增长、出口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力。同时,要统筹推进产权制度、土地、户籍、金融、科技等领域体制改革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和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供给支撑力。

  坚持提升效率、更加注重公平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当前,受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尚有待提高。在收入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推进机制、供给方式尚不完善,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存在较大质量差异,城乡间、部门间、群体间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保障水平差距大,凸显经济发展的共享不足。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坚持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优质化保障起点公平”、“市场化初次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再分配确保结果相对公平”的分层次、多功能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要素贡献市场评价和收入按要素分配制度,发挥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均等化的目标、责任,调整完善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地方财力均等化制度,适时适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确保所有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决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决定相结合。既要塑造“有为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也要搭建“有效市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力。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引领发展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用“看得见的手”矫正市场失灵并防止政府失灵。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效率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确定发展思路,完善评价测度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同时要结合不同地区在主体功能区中的定位和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和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体系,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