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蓬勃发展
2018年01月03日 10: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3日第1365期 作者:周绍东

  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体系构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形成以及重大经济现实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在《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着重研究生产力的社会层面,包括怎样更好地发挥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在技术层面相结合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钧在《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中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应围绕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体系结构,及其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恩富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立场和宗旨应以人民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民经济学,区别于以垄断资产阶级为中心的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探索中,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在《“一论二史”: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学理依循》中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条主线,形成“一论二史”的系统化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立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路径》中,明确区分了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三大范畴,提出以社会有机体为主线进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路。张宇等人在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制度、运行、发展和开放四位一体的体系结构设想。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平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是由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构成的有机整体。武汉大学教授颜鹏飞在《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方法再研究》中提出,起点范畴是政治经济学体系赖以演绎或逻辑推进的元范畴,社会主义“变形的商品”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邱海平则认为,可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逻辑起点。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懈探索,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时代境界,同时也为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提供了深刻启示。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特殊性;二是基本国情、基本实践的特殊性。其世界性也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中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世界范围的理论一般性;二是可以开展对别国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吉林财经大学教授丁堡骏在《两个马克思及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中提出,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的发展,除了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存在着一条“东方发展道路”,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可资借鉴的积极成果,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历史阶段,跨越“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理论营养。复旦大学教授孟捷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中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危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南开大学教授何自力在《经济停滞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中提出,西方经济发展停滞的常态化,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一般性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差别;坚持党的领导、公有制为主体、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民族性特点。

  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推动政治经济学发展

  在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直面重大经济现实问题,才能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泰岩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律及其政策取向》中提出,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出路是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在《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龚刚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强调,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制度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川大学教授蒋永穆等人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中提出,在总动力小农改造机制和分动力技术进步机制、制度创新机制的合力推动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呈螺旋式演进。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刘刚在《村两委引领发展农村经济》中强调,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协调发展是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吉林财经大学教授宋冬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治经济学思考》中提出,要立足生产方式变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新动能。

  关于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伟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公平要求和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的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家勇在《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中认为,不能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一个良好运转的经济体,政府与市场在结构变迁、技术进步、收入分配、生活质量提升等诸多领域,都是相互支撑、彼此借力、协同发力的。

  复旦大学教授周文等人在《“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新型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

  201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炼和总结了五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实践中迎来新发展。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