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2017年08月16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6日第1271期 作者:周绍东

  【核心提示】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学领域,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下,以理论创新引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研究对象,综合探究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构建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获得民族独立,摆在它们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便是实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者逐步构建起一个叙述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这就是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

  发展经济学面临理论困境

  相对于西方老牌强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复苏和高速发展,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拉大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尽管如此,西方主流经济学坚称,新古典经济学同样能够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目前,发展经济学面临的最大理论困境在于:其研究对象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界定,这导致其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在发展经济学创立之初,研究者将其理解为一门研究发展中经济体实施经济追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学科。这一定义的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这是应用经济学的普遍状况。例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的空间配置,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劳动经济学研究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问题。然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欠发达经济体本身,面临着各个领域的上述各类具体经济问题,那么,发展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经济学的理论学科,需不需要从基本理论出发对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予以理论的概括?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实践,这表现为两条历史线索的交汇。第一条线索来自生产力方面,中国正从基本实现小康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第二条线索来自生产关系方面,中国正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完善。遗憾的是,与丰富的发展实践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理论却相对滞后。在现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其经济发展章节基本上还停留在概念辨析和政策阐释的层次。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研究对象模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尚未形成清晰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以研究生产力进步为主,还是研究生产关系演进为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尚未有明确界定,以致定位摇摆,内容庞杂。

  第二,逻辑主线缺失。目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部分授课内容呈现出板块化、碎片化和片面时效化等特征,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内容,知识模块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形成串联其中的逻辑主线。

  第三,西方话语体系流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章节大量使用西方经济学话语,譬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要素生产率、熊彼特创新、大推进、非均衡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等等。这些概念大部分脱胎于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国情环境下具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和政策诉求,不应无原则、不加甄别地应用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来。

  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研究对象

  基于对西方发展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可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框架下,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引导下,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交汇融合的两条历史线索,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探索和构建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以此推动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生产方式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技术—劳动方式,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技术—劳动方式视角下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技术条件,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产的社会形式”则应表明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社会条件。相对而言,前者更具有一般性,后者的特殊性更强。

  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内容。微观指的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具体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结合方式,发生在特定的劳动时间和生产空间。中观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在不同的区域和产业中,进行技术—劳动方式的组合和搭配。这里的区域概念包括行政区域、城乡、国内、国际等多个维度;产业概念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部两个方面。宏观指技术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自然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三种类型。

  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特殊性的前置项,只有在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形式才能展开。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背景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通过资本这个纽带间接地结合起来的,劳动过程受到资本所有者的监督和控制,劳动成果必须服从资本所有者的分配。再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适应和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公司+农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从全局出发设计出合理的农地制度。

  以理论创新引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经济学领域,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局限于经典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框架,有的还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单纯讨论生产关系,又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这不仅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难以向应用经济学领域延伸,并进一步造成学科发展缺乏扩张力、理论发展缺乏支撑力、知识传授缺乏说服力、人才培养缺乏凝聚力。

  有鉴于此,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下,以理论创新引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研究对象,综合探究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将微观层面的主体行为、中观层面的区域和行业资源配置、宏观层面的制度建构等诸多问题纳入研究视野,构建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