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萧条”
2015年11月11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1日第842期 作者:陈彦斌 刘哲希

  2015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各项重要指标全面下滑。同时,A股市场近期的大幅下跌又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爆发前夕的股票市场暴跌十分相似。因此,当前国外“唱衰中国论”再次甚嚣尘上,国内对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萧条,是否会出现美国式“大萧条”也开始有了担忧。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萧条迹象,但中国政府有能力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阻止经济大幅下滑。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萧条迹象

  从产出缺口与GDP平减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当前出现了萧条迹象。产出缺口方面,据测算,2012—2014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分别为9.38%、9.49%和9.24%,而实际经济增速分别为7.7%、7.7%和7.4%,由此得到2012—2014年产出缺口持续为负,三年依次为-1.72%、-1.81%和-1.84%。从历史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产出缺口为负的时期都对应于经济萧条的出现,分别是“物价闯关”失败后的1989—1990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1996—2001年以及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相继发生的2008—2010年。GDP平减指数方面,据测算,2012年以来GDP平减指数持续下滑,进入2015年已经由正转负,上半年为-0.5%。同样地,以往仅有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这两大经济萧条时期出现过GDP平减指数为负的情况。

  CPI与PPI走势也表明消费需求与企业生产意愿不足。就CPI走势而言,虽然2015年以来CPI的涨幅仍处于1%左右且5月份后涨幅有所回升,但应注意到两点:一是由于计算CPI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但消费者会倾向于用不太昂贵的物品替代价格上升的物品,因此CPI会高估价格水平;二是5月份后CPI涨幅的回升主要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所致,6、7月份猪肉价格分别抬高了CPI涨幅0.2个、0.48个百分点。如果剔除猪肉价格的影响,CPI实际上仍处在低位。就PPI走势而言,截至7月份PPI已连续41个月下降,这大大的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PPI为负的持续时间。不仅如此,PPI的降幅仍在不断扩大,7月份同比下降5.4%,创下了6年来的最低点,这意味PPI的下降态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

  美国“大萧条”是一场“人祸”

  人们一提到经济萧条就会首先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那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不仅使得宏观经济学成为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操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类似于“大萧条”的经济周期波动虽然是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但当时一系列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却是导致“大萧条”的罪魁祸首。一是“大萧条”时期美联储信奉清算主义而未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引发金融恐慌,致使金融体系崩溃。二是面对总需求的大幅下滑,美国政府坚持财政预算平衡而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致使实体经济在衰退中越陷越深。三是面对通货紧缩的出现,美联储未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实际利率高企并加重债务偿还负担,加剧了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

  中国拥有足够政策空间阻止美国式“大萧条”发生

  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财政政策已受到财政收入下滑与政府债务高企的约束,货币政策有效性也在不断下降。因此,中国政府缺乏足够的政策空间应对经济萧条的发生与恶化。但这类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尽管财政收支矛盾逐渐加剧,但考虑到中国政府拥有充足的资产规模进行兜底,财政政策依然能够在重要时期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高达227.3万亿元,远超过124万亿元的主权负债。其中,受债务影响最大的地方政府,其2014年末108.2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也远大于30.28万亿元的债务规模。即使考虑到资产变现性等因素,政府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偿债压力。

  其次,降息和降准的空间依然较大。不同于欧美国家面临的“零利率下限”约束,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为4.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处于17.5%的国际高位,央行拥有充足的操作空间。虽然利率市场化下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确实面临效率下降的困境,但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的4次降息还是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了0.87个百分点。3次降准也使得银行的实际准备金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货币乘数提高了0.6个点。不仅如此,即使降息降准等常规货币政策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注资政策性银行、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额度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可以在特殊时期内扮演“稳增长”的角色。

  最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还可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好地达到“稳增长”目的。根据IS-LM模型,2011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会抬高利率水平,这就会加重政府债务的负担,从而制约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增长”力度。据测算,如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可为财政支出腾出8700亿的资金,使财政支出额外提高4.7—5.7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多的居民储蓄、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呆坏账拨备与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应对经济萧条的底气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