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青春不会老
2021年08月06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6日第2224期 作者:王小慧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接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我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32年教龄的校外教育工作者。在党的培养下,我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非常荣幸,七一当天,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代表亲历了在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活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的内心既激动又光荣,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感动到热泪盈眶,泪水与雨水交织,掌声与欢呼声交汇。

  参加建党百年庆典活动,我突出的感受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对我而言,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一次精神洗礼,是一堂最好的党课。

  历史是国家和人民的传记。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建设是社会的助推器,改革是发展的风向标,复兴是时代的导航仪。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有一段我印象极为深刻:“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想起1925年,毛泽东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宣言。今天,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征程,正是风华正茂时。

  1921年,平均年龄28岁的13名共产党人聚集在上海,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扬帆起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原始基因,播撒下了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的种子,也就同时赋予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蓬勃朝气。信仰之河,奔腾不息。信仰与青春,不会老去……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工作中,我在西城区少年宫学生及家庭中开展“四史”教育;携手学校与社区评选“美德少年”;举办了以“出彩童年同心向党”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用舞蹈、合唱、朗诵等节目,传承百年大党的红色基因;抄写百封红色家书,解读红色密码;发起给百位建党英雄写信的《写给1921》,表达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与决心。

  我认为,一个有品质的少年宫,应该是当地青少年兴趣培养的第一选择、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快乐生活的第三空间;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才能更全面地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岁月不居,时间如流。百年光阴,匆匆焉而至。建党百年的历史册页浓墨重彩,而我们要面对、要把握、要赢得的则是下一个一百年的未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时刻叩问自己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我们的初心。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历史川流不息,教师要言传身教将建党精神代代相传,一张蓝图绘到底!让课程在延续,青春在延续,事业在延续,信仰在延续。

  回想起国庆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当最后一架飞机喷着彩色烟雾飞离,偌大的广场归于宁静。“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只白鸽……”当清澈、纯真、未经修饰的天籁童声从天安门广场国旗杆下响起,紧紧盯着电视机的我屏住呼吸,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的学生——少年宫合唱团9岁的俊极终于不负众望,顶住压力,完美地完成了国庆领唱的任务。当俊极唱响了最美童声时,不仅再次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大气从容,也向世界传递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

  “做路边小草,也要绿得出奇!”选择校外事业,让我有更多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机会,也有了更大的舞台将信念和力量传遍中华大地,让大国少年讲好中国故事。

  就像李大钊在《青春》中所说的: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

  每一次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都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都是对党史的回望、精神的洗礼、对初心的叩问,更是信仰的坚定、奋进的冲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的中国,将绘制更多的风光与奇迹,将充满更多的欢乐与喜悦,将赢得更多的喝彩与尊重。对此,我们坚信不疑,也让我们一起共同见证!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