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照亮我人生之路
2021年03月05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5日第2119期 作者:张吉明

  雷锋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核心就是雷锋在日记中写的:“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这种人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通俗阐释,是关心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为重、关心他人为重的高尚品质。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时,我初中即将毕业,当时就把雷锋精神尤其是上面那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永远坚持下去。《雷锋日记》我保存至今,里面许多内容耳熟能详,不论是做学生、当军人,还是到地方工作,都能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1

  记得那是1965年春季,正是浇小麦灌浆水的季节。一天,生产队副队长从仓库里取出装有200公斤汽油的大桶,拧开桶盖插进塑料管,把汽油抽出来灌进10公斤的小桶里,以便给机井的汽油抽水机加油,准备晚上浇地。由于副队长在操作时没在意,手中还拿着半截燃烧的烟头,突然引燃了小油桶里的汽油。慌乱中,小油桶被扔翻在地,汽油顿时洒了出来。汽油分子弥漫在空气里,烈焰冲天蹿起,把附近十多米远十多米高的树叶子全部烧焦了,周围一片火海。大家慌了神,不知所措。此时,处在火场中的大油桶,正通过插在里面的塑料管仍“汩汩”地往外流油。

  情况非常危急,因为这个仓库还放着生产队里所有的粮食和财产;更危险的是,里面还堆放着几百个雷管和几百公斤炸药。同时,院子里还有20多间民房,住着六七户人家。如果燃烧的时间长了,大油桶因高温而爆炸,再引起仓库里的雷管炸药爆炸,那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生产队里的财产化为乌有不说,院子里的20多间房屋也必然化为灰烬。

  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当时只有18岁的我,凭着年轻腿脚利索和勇敢精神,冲进“呼呼”作响的火海,不顾火的炙烤,用尽全身力量将油桶竖起来,旋转着推移到仓库边,离开火场十多米远,进而推进仓库里边的角落里。在场的人看到我的举动都吓呆了,惊呼:“你不要命啦!”所幸我的皮肤没有大的烧伤,只是眉毛烧光了,头发大部分烧焦了。

  救汽油这种火,不能泼水,正好院子里垛着几排准备盖房用的土坯,也不知是谁家的,当时救火要紧,也顾不了那么多。大家七手八脚地搬土坯向燃火的地儿砸去,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把一大垛土坯全砸完了,才把汽油燃烧的火熄灭,总算长长舒了口气。父母为我能在极其危险的紧要关头勇敢救火而欣慰,同时又为当时的险境而后怕。

  2

  1969年2月,我22岁的时候参军来到了部队。当时,因为我是高中生,文化水平高一些,就被分配到步兵连的六〇炮班当了二炮手——瞄准手。六〇炮的训练是协同训练,技术要求较高,训练起来并不太苦,但实弹射击却是最危险的。

  部队里干部战士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六〇炮,瞎胡闹,打不出去,往外倒!”六〇炮即炮口直径为60毫米的一种迫击炮,是当时我军步兵连队里一种最简单、最小口径且专门消灭敌堑壕里的步兵群和机枪阵地的威力很强的重要武器。其射击原理,是炮弹从炮口直接装填进去,底端装有底火的炮弹顺炮管下滑,撞上设置在炮管内底部的撞针,引燃底火中的弹药,将炮弹射出炮管,打向敌人阵地目标。底火正常,炮弹自然能打出炮管,如果底火失效,炮弹就打不出来,这时候就必须把它倒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打不出去,往外倒”。

  这个过程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炮弹装填之前,就已将炮弹引信安装在填满炸药的弹体上,而且是瞬发引信,十分灵敏,只要一碰到障碍物就立即爆炸,即便是碰到水面也会立即爆炸。因此在往外倒时,不仅极易失手掉在地上,连碰到手上也会立即爆炸。而且我们使用的是年代久远的炮弹,在实弹射击时,经常出现打不出去往外倒的问题。

  因为全班12个同志都没有打过实弹射击,往外倒炮弹时都担心害怕,只有我是一个知道物理原理的高中生,而且我一向胆大心细,所以我总是要求班长把这个最危险的任务交给我来完成。倒炮弹时,我让从四川达县入伍的三炮手张吉才战友当我助手,让其他同志隐蔽在远处安全的地方。我让张吉才轻轻提起炮管,慢慢倾斜成45度角,由炮弹靠其下滑力自然地缓缓向炮口滑出。我把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张开,相对合拢形成个“O”字形,意在留出刚刚能容下炮弹引信的缺口,接卡炮弹。这要做到,既不能因缺口太小,当炮弹滑出炮膛时引信碰到手指,那样就有爆炸的可能,同时留的缺口也不能太大而接卡不住,炮弹掉到地上,同样后果不堪设想。

  那一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实弹射击,也遇到了多次往外倒炮弹的危险时刻,每次都是由我来接卡炮弹,从未发生意外。我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班长和战友们的好评和尊重。这种炮弹接卡出来后,就放在离炮阵地较远的安全地带,等待实弹射击结束后销毁。

  在黄河滩打炮不仅有往外倒、接卡炮弹时的危险,而且挖那种落地未爆炸而钻到地下的炮弹同样十分危险。因为炮弹生产的年代较早,有的炮弹引信失灵,会落到地上不爆炸,成了哑弹钻到泥土里,存在隐患,我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就必须往外挖,然后销毁。因为部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时刻为人民的安全着想。

  打出去不爆炸的炮弹,比打不出来往外倒的概率还高。我们的实弹射击总是到开封北边五六公里的黄河滩上进行。那里是一望无际、罕有人至的黄河泥土冲积的淤泥滩,是最安全、最理想的实弹射击场。由于炮弹落点是黄河滩的淤泥地,这种地十分松软,如果引信正常的话,炮弹一落地就爆炸,是在地面上,但如果不爆炸就会钻进地下一米多深,挖起来就有困难和危险。

  每次挖炮弹的工作,还是由我来做。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保护自己、战胜危险、胜利完成任务的金钥匙。尽管炮弹钻到地里时未爆炸,但并非是不能爆炸,恰恰相反它会随时爆炸,弄不好一碰它就会立即爆炸。如何做到避免它爆炸呢?我发现,炮弹钻地后,弹头引信在下方,弹尾在上,如果从弹尾方向向下触碰到它,就会因触动引信引起爆炸。如果不碰弹尾,不给炮弹向下的推力、不触碰它,就不会爆炸。因此,我在挖炮弹时,总是小心翼翼地从炮弹落点的周围慢慢向外挖土,绝对不碰弹尾,一旦挖到露出弹尾时,就极为小心地用两根背包带系起来,一头牢牢地拴在弹尾尾翼下边,然后爬到20多米远的地方,轻轻地往外拽泥中的炮弹,每次都能顺利拉出来,从未出现意外。

  实弹射击结束后,我将这两种有故障的炮弹小心地集中到一块,放到一个土坎下,并将一颗手榴弹和这些废炮弹固定在一起。然后打开手榴弹盖,取出拉环,将一根绳子拴住拉环,轻轻地拉到30米远的安全地带卧倒,再猛一拉手榴弹的弦。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手榴弹的爆炸引爆了那些有故障的炮弹,消除了隐患。我和全班战友们便唱着“打靶归来”的歌,高高兴兴地返回驻地。

  雷锋“乘车千里远,好事做了一火车”。在部队期间,我总是自觉地照着雷锋的样子做,处处做好事。乘车从来是有座位也不坐,让给有需要的群众坐。1972年,我从武汉到北京的《解放军报》编辑部修改稿件。当时火车车速慢,要三天两夜,虽然我有座位,但一直未坐,而是让给没有座位的乘客坐。三天两夜未合眼,那是很累的,但为了群众方便,自己吃点苦,心甘情愿,而且精神愉悦,深感自豪。

  

  把雷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种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就是爱岗敬业,创造优异成绩。从1987年12月21日报到转业地方工作,至2007年5月退休,其间除了几次春节回老家过年看望父母和外出开会外,基本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我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或处理公务,或撰写文章。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天天如此。春节期间,大年三十下午,我还在办公室工作,大年初一上午10点,我又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了。1989年在市委干部理论讲师团当办公室主任时,工作极其繁忙,我吃住在单位,天天加班。一年间,晚上基本没有回家休息过。因工作突出,我被市政府记大功一次;实施机关考核后,在任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期间,1998—2001年连续四年被市委考核为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2001年被市人事局专家处评为“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2001年一个星期日的中午,我正在家里午睡,突然听到楼下大呼小叫,乱作一团。出门下楼一看,我们单元一楼中间102那家南边的外阳台失火了。因为这家人没在,因此火烧起来很大了,邻居才发现。当时正是天干物燥的春季,还“呼呼”地刮着春风,楼房南边燃烧着的地方,已经是黑烟滚滚直冲云天了。我想,这样火乘风势,风助火威,用不了半个小时就会失去救火的良机,而这栋楼从一楼到六楼,每层三家共18家所有的房屋财产就会化为灰烬。我曾亲眼看到一栋楼因一个房间烧电炉子引起失火,抢救不及时,瞬间将一栋42间的楼房全部烧毁。火是无情的,烧起来快得惊人。只寄希望等消防车来,来晚了或来不了,那可真就惨了。

  遇事不慌,并能立即采取果断而正确的措施,消除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军人应有的素质。我十分清楚,在紧急危险的时刻,谁都手足无措时,只有曾是军队指挥员的我,有组织指挥大家采取正确措施救火的胆识和能力。于是,我立即站出来告诉大家:“这楼是我们大家住的,大家齐心协力,马上扑灭它,不能干等着消防车而任火可劲儿地烧!”说完,我立即从旁边的103房间绕到楼南院实地察看火情。只见102室的阳台上堆积的干柴、棉花、旧纸箱板正在“呼呼”地燃烧,烟雾蒸腾。火焰已经冲上二楼的外阳台,二楼房顶电线的绝缘胶皮早已烧化了,随时就有因短路而引发整栋楼的电线失火,情况十分紧急。我立即指挥大家赶紧把水桶、脸盆取出来,打开所有的水管接水,排成长蛇阵,把水迅速通过各个居室传到门外火场边,由我在最危险、最靠近火源的地方直接泼水。大家很快就组成长蛇阵,盛满冷水的盆、桶源源不断地传到我手里。我选择了一个恰当泼水的位置,不停地泼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到50分钟,就将大火扑灭了,而这时,消防车还未到。

  雷锋精神像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成为了我的人生自觉、行为习惯,时时处处扎实践行。不仅在危险时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而且转业地方、担任社科联主席15年来,日常生活中也能坚持做到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每天,我会提前40分钟到办公室,先做好打扫卫生、打水的活儿,持之以恒,天天如此。每每是地板拖干净了,开水打好了,同志们才陆续到单位。为了照顾单位年轻同事,我不安排他们春节值班,从开始的大年三十至初五,到后来的大年三十至初八,都由我来值班,一边值班,一边写文章,乐此不疲。

  在履职尽责中,在理论研究上,我处处带头,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参加工作以来,在国家级、省部级报刊杂志发表评论、理论文章600多篇,已经出版专著5部。

  度过20年军旅生涯和20年地方工作时光,已74岁的我,回首自己在雷锋精神指引下走过的人生之路,俯仰无愧天地、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没有虚度,备感欣慰和自豪。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