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师恩永不忘
2019年11月22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2日第1821期 作者:赵季

  今年是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也是我步入南开大学的第40年。40年来,有幸在叶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先生的培养教育,自己在教学科研方面也不断成长,同时为先生的诗歌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工作。回忆与叶先生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虽不足以全面反映先生的光辉形象,聊补记载之阙。

  1979年,叶先生执教于南开大学,讲授古典诗词。她的讲法别具一格,使人如坐春风,如饮醇醪,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决心。当时,先生想找人整理《论柳永词》的讲座录音。先生的贤侄叶言材是我的大学同学,便向先生推荐了我。先生给我一台袖珍录音机和几盒录音磁带,我就开始了整理工作。她的讲座旁征博引,文采焕然,整理起来煞是费力。当时,我还是个大一的学生,虽然读过一些诗文,但与先生的水平不啻霄壤。记得录音中有“硁硁琐琐”一词,我百听不得其解。那时也无百度之类的检索工具,还是先父在一旁指点方才了然。

  其后,该文在《南开学报》上发表,是叶先生在中国大陆学术期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章末尾,她特意署明“整理者:赵季(南开大学中文系学生)”,并让言材兄给我一百多元的整理费。我认为这是学习的机会,坚决不收。为此,先生把我叫到天津市第一饭店(即利顺德酒店,她当时的住所),和我吃了一顿便饭,并郑重地把整理费给我,说道:“这是你业余时间的劳动,你必须收下。”这个场面像照片一样一直印在我脑海中。

  直到现在,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只要是学生业余时间帮我录入或校对,我都按字数或时间付给学生费用,而且在著作出版时,一定在“后记”中说明哪些学生从事了校对工作。

  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过叶先生的古典文化研究所的所长助理、副所长等职务,亲历了先生对诗歌教育的重大贡献。

  90年代末期,叶先生争取到加拿大实业家蔡章阁先生的100万元人民币资助。当时,正值范孙楼建造,她将这100万元全部投入到建设当中,从此中文系有了自己独立的大楼。当时的设计图纸的副本一直保存在我手里。大楼建成后,极大改善了教师们的工作条件,教授每人有一间独立的研究室,副教授两人一间研究室,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001年,叶先生从澳门沈秉和先生处接收到100万元捐款后,她立即拿出巨资,召开全国青年教师诗歌教育会议。当时在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的盘山宾馆开会,全国各地来了80多名青年教师,大会食宿全包。由叶先生和罗宗强、郝世峰、孙昌武、陶文鹏等人给青年教师讲课五天,“百家讲坛”摄制组全程跟踪拍摄。我当时是大会的秘书长,目睹了青年教师们欢欣鼓舞的场面。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回去后就会成为传播古典诗词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上。

  为了激励南开大学的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叶先生早在2000年初就用自己的退休金建立了“驼庵奖学金”,一年一度,延续至今。考试内容是《论语》《孟子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由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的老师命题和阅卷。一等奖设奖金一万元。开始只面向文学院学生,我向叶先生提议,很多文理兼优的学生,在高考时被动选择了理工科,其实他们古典诗词的水平很好,热情也很高。叶先生欣然同意,并说:“我高中时文理都好,老师就鼓励我学医。是我自己坚持才学文的。‘驼庵奖学金’应该向理科学生开放。”现在,“驼庵奖学金”已在全校铺开,许多化学学院、物理学院等理工科的学生获奖。

  叶先生对我们的教育和鼓励,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和言材兄合作辑校《日本汉诗话集成》(中华书局2019年版),叶先生十分支持。本书辑录、点校了日本自9世纪遍照金刚直至当代的诗话文献共155种,附每位作者传记及师承关系注释,总字数达230余万字。近百年前,池田胤出版《日本诗话丛书》,收诗话60种。我们这本《日本汉诗话集成》收录诗话是池田胤书的两倍半,是百年来日本诗话文献整理的一种突破。书稿完成后,叶先生细心披览并欣然作序。序文以纯文言写成,骈散相间,是一篇美文。

  泱泱华夏号称诗国,自葩经以降,历二千数百年而生机不斩,其间流播于域外,为当地所效法者,则名为“汉诗”,实吾诗国之辅翼也,而东邻日本尤为特出。学诗者既多,论诗者亦夥,因而有所谓汉诗话之著作,其于诗史乃至批评史之价值,固毋庸赘言。然以其多庋藏于东瀛各地,学者欲窥全豹,大非易事。近者赵季、叶言材、刘畅诸君,跨国交流,精勤合作,搜日本汉诗话计百数十种之多,都为一巨钜集,于东瀛诗话可谓观止矣!而诸君董理之功,尤在校勘底本之讹,更施以通行标点,附以论家小传,予读者以研究之便。故此集洵可谓后出转精,超迈前修,信乎学林之幸也。

  ……

  我和言材兄都是叶先生执教南开时的第一批学生。40年来,先生对我们的培养教育从未间断。今天,我们把此书作为礼物献给叶先生,以表达对她培育之恩的深挚感谢。我们也决心学习和保持先生的学术精神,倾尽全力把中国诗歌教育继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