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阳:读书“正名”四十年
2018年10月12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2日第1551期 作者:张梦阳

  读书本是好事,何来“正名”?问得好!不过,这可能是40年前还没出生,或者即使出生,却缺乏生活体验的好心人问的。而对于我这样40年前就已30多岁、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此毫无疑问。

  我出生于读书人家。父亲1909年出生在山东临清县大丁庄,一年以后的1910年,季羡林诞生在相距十里的官庄。他们都是在贫寒中长大的。季伯父家境很穷,全靠在济南当邮差的叔父抚养。我父亲一生下来就家道中落,八岁丧父后,家境更加无法维持,幸有一位明理的大哥,认为要让全家摆脱穷困,唯一的路就是供他弟弟好好读书。于是节衣缩食,赶着毛驴,驮着年幼的弟弟去县城上学。

  当时的临清县,武训先生曾在此办过义学,非常重视教育,规定从县里考到济南中学的,县里给官费;再从济南考到北京或天津名牌大学的,县里和省里给两份官费。这使贫寒子弟明白,唯有发愤读书才能脱贫,于是凡能就学的都视读书为生命,个个拼命读书。

  实践证明,临清县的这项教育政策是英明的,小小一个县竟培养出十几个在高校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仅大学副校长就出了六七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季羡林先生。他后来上的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又留德十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北洋大学毕业后成为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对季羡林极为钦佩。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你季伯父啊,在济南上中学时就读书顶好,现在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我是听着季伯父等读书人的故事长大的,所以自小就把这些大学者当作心中的标杆,爱书如命。我中学上了北京文科最好的北京二中,受到散文家韩少华老师青睐,给喂了不少“小灶”,当了六年班长。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也算拔了尖儿,不仅自己努力读书,还担任学习班长积极帮助别的同学读书。

  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谁知在师大中文系却是“逆风而行”。当时,“读书无用论”等舆论甚嚣尘上。有同学感叹说:“读什么书啊!”又指着正在扫厕所的李长之先生说:“这都是读书写书的结果。”我起初也很困惑,到1968年如梦方醒,拒绝一切活动,坚决走自己的路,读自己的书。

  我先是苦读上大学时父亲给买的1959年版《鲁迅全集》。细读两遍后,感到如果真正理解鲁迅,必须扩大阅读面,仅局限在鲁迅的书里是不行的,于是就通过关系借阅了《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世界文学名著通读。我还从北京二中老同学刘延风父亲刘涌同志处借阅了《资治通鉴》前三卷。读过之后,收获甚大。但觉得文史之外,必须再读哲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进入深层次。

  1971年9月,我在首都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借的第一套书,就是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那套书包着棕黄色的牛皮纸,一共四册,已经很旧。当然,这种深奥的哲学书,我是读不懂的,就结合列宁的《哲学笔记》“硬”读,写了近千张卡片。

  读文史哲书籍的同时,我还在北京二中英语老师陆庭栋先生给打的良好基础上,自修英文,到了可以捧着词典看英文原著的程度。感到脑力有余,我又买了《日汉大辞典》,准备自修日文。

  这段时间是我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不然的话,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可惜好景不长,我被发配到河北一所村办小学教书。陪伴我的还是《鲁迅全集》。为了不把英文忘掉,还带了杨宪益、戴乃迭译成英文的《鲁迅小说选》。日文只好放弃。

  当年的辛苦,我至今难忘。早晨一起床,就去野地拾粪,到农田施肥;白天上课,主要内容是没完没了地读报纸;晚上则是冗长无聊的会议,常常十一二点才结束。好不容易开完会,回到房间,时间可以归自己支配了,三个老师挤在一间又脏又破的小屋子里,别人要睡觉,我想“开夜车”都没有地方。我只好在床前支一块木板,从被窝里探出身来,点上用糨糊瓶自制的一盏油灯,读《鲁迅全集》和英文书籍。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印象非常深刻,再加上我的记忆力很强,把《鲁迅全集》特别是杂文部分,读得烂熟。只要说出一句鲁迅的重要的话,很快就能指出在《鲁迅全集》第几卷,甚至第几页、第几行。

  终于,我等来了春天。改革开放后,读书受到了极大重视,我这个酷爱读书的人才算与读书风气一起被“正名”了,被著名鲁迅研究家林非先生看中,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40年来,我做出了《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鲁迅学通史》《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等比较重大的成果,并根据英文原著翻译了鲁迅一再希望全文译出的《中国人气质》。现在,我又在进行《中国鲁迅学百年史(1919—2019)》的“大工程”。

  国家要发展,必须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这是这40年带给我的深切感受。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