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志:“诗词镇江”里的情怀
2018年09月28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8日第1546期 作者:王英志

  裘学耕兄与我是1963年同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同窗,二年级时还成了室友,直到1968年底毕业。离校后,学耕兄分到江苏镇江地区工作,我则分到学耕兄的家乡浙江嵊县(今嵊州市)的邻县新昌任教。

  我们分别后基本上没有联系,只是偶尔从其他同学处耳闻一点学耕兄的消息,他好像是在机关工作。这我并不意外。学耕兄在北大入校时就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他有当干部的素质。我则在当了几年“孩子王”以后,于1978年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回炉班”,离开了新昌。翌年又为夫妻团聚,而投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钱仲联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退休,在苏州养老。

  我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大概是十多年前,我与学耕兄,还有几位外地来访的北大同学,竟然在我所住小区附近的一家餐馆重逢了!这才得知,学耕兄退休后已离开镇江,在苏州定居了。我们都是“苏州人”了,这可是天大的缘分。接触几次之后,对学耕兄的印象有所改变。

  其实,学耕兄对于文学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只是年轻的时候没机会涉足。退休以后由于时间充裕,生活需要“加油”,他当年的理想志趣自然而然地复苏了。于是,他徜徉在书海里,流连于唐诗宋词、古代典籍之中,并“小试锋芒”,编写了《唐诗咏名城》系列十卷,还在报纸上开辟了“诗词镇江”专栏,又编写了《满眼风光北固楼——咏镇江宋词一百首》。

  由于镇江得天独厚的历史与文化优势,以及工作与生活几十年培养的对“第二故乡”镇江的深厚感情,促使学耕兄“大动干戈”,要为镇江或者说要为中华诗词宝库贡献一部收录吟咏镇江的诗词集《诗词镇江》,收录诗词2万余首,约300万字,堪称巨著。

  学耕兄从2008年之前搜集吟咏镇江的唐诗宋词开始,就着手从事此项工作,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现在这部卷轶浩繁的著作即将横空出世,真是可喜可贺。我作为学耕兄的学弟,更是欣喜异常,并充满钦佩之情。

  我钦佩学耕兄为实现理想而执着拼搏的勇气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这部诗词集上启六朝,下迄20世纪末,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跨度;包括镇江市所辖之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的广阔范围;凡是咏及镇江的人、事、景、物、风俗、民情之古典诗词,则大多予以收录。

  十年来,为收集资料,学耕兄在图书馆查阅了《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涉及诗词的全部内容,并查阅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全明诗》《全明词》《清代诗文集汇编》等诗词总集,查阅各种历史典籍上万册,引用的书籍有数千册。这些工作全是学耕兄独立完成的,而且他还把书稿全部输入电脑,自己打字、扫描、造字、编辑、排版。300万字的书稿,光是想想打字的辛苦就令人发憷。

  我钦佩学耕兄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该书并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它有很高的学术含量。书中对绝大多数诗人都作以介绍。试想为4000多位诗人写简历、作评价,得需要参考多少资料、动多少脑筋?单是统计他们的生卒年就够人费心的。

  为方便读者理解诗词内容,学耕兄还添加了不少“编者注”,对难懂的史实、罕见的人名,进行简要说明,对一些地名还作了考证,如对唐人薛据《西陵口观海》之“西陵”,考证其为镇江的西津渡(今金陵渡),所以收入该书。又指出,薛据的《题鹤林寺》应为綦毋潜所作,纠正了其他书的错误。类似的“编者注”都是一般资料汇编型著作所阙如的。

  我钦佩学耕兄广征博引、海纳百川的精神。作为大型诗词集成之作的《诗词镇江》,它必须内容丰富,作者众多,题材多样。其中,近现代卷中不仅收录了众多名家吟咏镇江之作,使此书显得典雅大气。如我的恩师钱仲联先生有十多首诗词被录入,读来甚是亲切。而且还收录了不少普通人的诗词,他们名不见经传,但喜欢古典诗词,因此在《诗词镇江》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使该书很接地气。

  值得称道的是,学耕兄在收录清代诗词方面下了大工夫,六册书中有三册半是清代的。这固然有资料比较丰富的原因,但也说明了清代文学不仅仅是戏曲小说创作繁荣,诗词创作同样是一片兴旺景象。以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好诗止于唐,好词止于宋,之后就没有像样的诗词了,这无疑是比较偏激的。

  事实上,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终结期和转型期的清代诗词,还是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清代诗词数量浩繁,作者队伍庞大,流派众多。仅晚清徐世昌裒辑的《晚晴簃诗汇》,就收录诗人6100余家,比《全唐诗》的2200余家多出几乎两倍。

  清诗反映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自有它本身特具的认识价值,同时表现出诗词在清代仍处在生机盎然、不断出新的阶段,而且呈现出诸如“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浙西派”“阳羡派”等流派纷呈的局面。

  该书收录的清诗就呈现了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如王士禛(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朱彝尊(浙西派)、陈维崧(阳羡派)等大诗人,都有数量可观的诗词吟咏镇江,被学耕兄收录于书中。

  此外,该书还收录了不少反映鸦片战争的作品,这些作品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鞭挞,如罗煚所作之《壬寅夏记事竹枝词十六首》、陶祖曜所作之《壬寅京口夷乱竹枝词二十九首》等。

  清末正处于历史大变革的前夜,这一征兆在清诗中亦有反映,如诗人龚自珍在镇江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凡此种种,说明清诗也是颇值得一看的。

  在题材开拓方面,《诗词镇江》主要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现近代启蒙思潮,从而也带动中国古典诗词在清末进入了转型期,形成了与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都不同的另一种诗歌形态,即梁启超所主张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的“旧体新诗”。

  “五四”以后,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新文学家,乃至当代诗人的许多旧体诗,其基本艺术特征仍然不能超出梁启超所说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的特点。这种旧体新诗的雏形,正是在清末形成的。

  《诗词镇江》体例完备,构思缜密,如穿插名家墨迹,端的是锦上添花,韵味平生;而编制作者名录索引,既按姓氏笔画为序,又按拼音为序,心中确实装着读者。如果有精力,学耕兄的文学梦还可以做得更灿烂,但有《诗词镇江》一书垫底,已经可以无愧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个字了!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