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田:寒冷时节心暖如春
2018年03月09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9日第1407期 作者:赵云田

  过了冬至,进入数九,就开始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北京俗谚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又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还真是这样。我从书桌旁抬起头看看窗外,只见凛冽的西北风把那光秃秃的树梢吹得前后摇摆,湛蓝色的天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街上的行人穿戴得严严实实急匆匆地赶路,往来的小汽车尾部喷吐着白烟倏忽就不见了。“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一切都是急匆匆的,一切也都是冷冰冰的。”我不由得有些感慨。

  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感觉不对劲儿,怎么能说“一切都是冷冰冰的”呢?比如现在我的书房里就温暖如春,室温已达到22℃。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照在那盆吊兰上,一条条叶片青翠欲滴;照在那盆四季海棠上,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更加鲜艳。还有那些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随便抽出一本来翻阅,都会使我的心境舒缓、宁静。这屋内屋外,温暖和严寒的差别真是太大了。

  这差别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发生在2016年的春天,是我亲身经历的。当时,我所居住的小区进行了一次整体性改造。小区建于1997年,经过近20年的风雨,四栋楼的有些设备已经破损,更主要的是墙体外面没有保温层,窗户也都是旧式的,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尽管锅炉房师傅尽职尽责,室温却一直上不去,最高温度才15℃。于是,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对小区进行整体改造,重点是更换窗户,墙体外增加保温层。当然,楼内的上下管道,包括厨房和厕所的一些设备,也都要进行更换,时间确定为半年。

  我首先关注的是墙体外增加保温层,因此有时候和施工队的师傅聊天,有时候又在施工现场看看。施工队的师傅来自河南,每个人的手艺也还都说得过去。几个月后,经过基层处理、保温层准备、保温层施工、抗裂层施工几道工序后,银灰色的崭新的楼房外墙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真漂亮啊!”我由衷地表达内心的喜悦。一个师傅对我说:“你知道经过改造后这楼房厚度增加了多少吗?”没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旧的墙体表面刮掉了不到1厘米,但是保温层分层施工,三遍下来就达到了4.5厘米。为了控制保温层的厚度,用的都是以中空波化微珠浆料为标准的灰饼和冲筋。此外,还有0.2厘米厚的底层抗裂砂浆,一层耐碱玻纤网格布,0.3厘米面层抗裂砂浆。”师傅说到这里停住了,随后笑着对我说:“厚度增加了4厘米!老先生,冬天再冷也不用怕了。”他说的有些专用名词我虽然不懂,但也回应说:“这还得感谢师傅们呀。”“哪里,要感谢的是国家!”这师傅的态度爽朗而真诚。

  我还关心窗户的更换。原来的窗框是铁制的,这么多年下来,有的地方已经锈出小洞,致使很多地方漏风。这次更换的,是一种铝合金中空双层玻璃窗,比原来严实多了。窗户安好后,工人师傅还复查了一次,把有可能出现缝隙的地方都用特制的“腻子”糊住了。师傅还说:“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那是说过去用纸糊的窗户。现在是铝合金玻璃窗,不能让它有任何缝隙。”师傅认真的态度让人感动,我连忙说:“谢谢师傅!”师傅却说:“谢什么呀?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师傅的话坦诚又实在。

  小区改造完成后,看着那焕然一新的四栋楼,我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都从社会得到了回报。正是在这贡献和回报中,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改善。

  第二件事发生在今年1月上旬,不是我亲身经历,而是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的。原来,从今年初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了寒潮降温,除北京外,许多地方下了大雪,甚至一向温暖如春的云南也飘起了雪花。1月8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走了9里路,才到学校。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看见他的头发、睫毛上沾满了冰霜,像顶着一头雾凇,脸蛋通红,眼神中却透着乐观和调皮。他那别有一番神气的样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拍下了这一瞬间,并把照片传到了网上。就这样,“冰花男孩”王福满一下子为全社会所知。

  说实在的,我开始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既为王福满小朋友的那种精神感到自豪,但内心深处也有一些酸楚。正当一年寒冷时,我们的下一代中,有些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暖问题,甚至上课的教室里都没有取暖设备。想到这些,哪个有良知的人不流泪呢?不过,我的这种情绪很快就止住了。1月9日,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志愿者协会启动了“青春暖冬行动”,倡议社会为家庭困难的青少年送去关爱和温暖,仅两三天时间,就筹集到善款30万元。王福满小朋友以及其他有困难的同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助,初步解决了在严寒天气中的温暖问题。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望着屋外寒冷的大地,我的心里一瞬间就感到了宽慰。是啊,在我们的社会中,哪一个群体都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屋外寒冷依旧,屋内温暖如春。坐在电脑桌前,我想起了一位伟人的诗句:“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我们的人民最凝聚暖流的时候。这股暖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体现,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这股暖流,使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也将使寒冬时节大江南北的皑皑白雪得到消融,使中华大地重新披上绿装,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百花盛开的春天。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