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秦淮河畔话咏蝉
2017年09月08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作者:徐有富

  我在秦淮河畔的绿荫道上散步,一路有蝉声相伴,颇不寂寞,于是想写首咏蝉诗,但就是写不出来,转念一想,何不琢磨一下古人咏蝉诗的名篇佳句究竟妙在何处?

  首先想到的是柳永《雨霖铃》的首句“寒蝉凄切”。句中“蝉”字前用“寒”来形容,后用“凄切”来修饰,这就不仅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为全词营造了悲伤的氛围。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分析道:“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

  作者与情人离别的时间是在清秋节的傍晚,此时会让人感到些许凉意,但还不至于有寒冷的感觉。句中“寒”字,显然不是指天气寒,而是指心寒,作者还将自家心寒的感受传染给了蝉,于是称之为“寒蝉”。再说,蝉声当然无所谓凄切或不凄切,但是在伤心人听来,它就变得凄凄惨惨切切了。

  清吴乔《围炉诗话》指出:“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美学家朱光潜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移情作用,他在《谈美》中说:“‘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他还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我们再看“寒蝉凄切”四个字,它妙就妙在运用移情的方法为蝉声抹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柳永词颇擅于利用蝉声写情,如《爪茉莉·秋夜》的开头数句:“每到秋来,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词中的女主人为什么对蝉声的反应如此强烈、如此反感呢?这首词的最后数句写道:“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看来,女主人的丈夫长期出门在外,她独自带着儿子在家中艰难度日,晚上儿子已经睡着了,她想到儿子正在梦中盼望着爸爸归来。

  写儿子梦中所想当然出于想象,而这恰恰巧妙地将女主人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移情作用。由于受到蝉声的干扰,这位思妇难以入眠,既不能像儿子那样在梦中与丈夫见面;甚至也不能定下心来思念丈夫。“聒”字充分表现了她对蝉声的厌烦,而“心欲碎”则充分表现了她不堪忍受蝉噪的痛苦。寥寥数语就将一位思妇的秋怨写透了。

  接着想到的是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诗的五、六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留下来的诗只有两首,而这两句诗的影响却很大。《梁书·王籍传》称其:“至若邪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还,为大司马从事中郎,迁中散大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这两句诗“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咏以为不可复得,至《怀旧传》载于籍传。”

  这两句诗妙在富有理趣。通常会认为幽静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如王安石《钟山即事》所谓:“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明明知道王籍的这两句诗“动中见静意”,写得非常好,还要这么写,在胡仔看来是故意“反其意而用之,盖不欲沿袭之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李太白》)如果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在变法受到挫折后,退居钟山,希望脱离政治斗争漩涡,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说,“一鸟不鸣山更幽”更符合他当时的心态,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籍的这两句诗好在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写出了动静两宜的境界。从此,写诗应以动显静成了人们的共识,如白居易《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云:“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显然是对王籍这两句诗所作的肯定。还要强调一下,正因为林静山幽,蝉噪与鸟鸣方显得格外清亮与悦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诗置动静意》中所说的话:“‘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置静意于喧动中。”可想而知,柳树上的蝉在惊飞之前,一对麻雀在争斗之中与争斗之后坠落于闲庭,其环境都是极其宁静的。这两句诗尚未找到出处,而惠洪能别具只眼,在喧动中发现其中的静意及其意境之美,并且将它们写在诗话中保存了下来,也是值得称道的。

  接着,我还想起了一则诗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虞诗题名《蝉》。《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卒,年八十一。”“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帝”指唐太宗。可见,这两句诗是虞世南地位与品格的写照,同时还说明了站得高、声音传得远的道理。

  骆诗题名《在狱咏蝉》。骆宾王,七岁能赋诗,为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末年,在担任长安主簿期间,曾数次上疏武后言事,遭诬,坐赃,被逮入狱,可见他是个急于求取功名,而又屡遭挫折的人。这两句诗也准确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与感受,还说明了个人的发展除主观努力外,还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李诗题名《蝉》。李商隐19岁受到牛僧孺党令狐楚的赏识,从学骈文章奏,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推荐,于25岁考取进士。次年,又为李德裕党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赏识,被辟为书记,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牛党以其背恩无行,薄之。此后,牛党执政,令狐绹一直担任要职,“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商隐因为一直受到牛党排挤,长期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屈复《玉溪生诗意》称这两句诗“本以居高,终身难饱,鸣以传恨,徒劳费声”,大致反映了李商隐的处境与人生体验。

  唐代咏蝉诗写得好的当然不止这三首,不少诗也采用了比兴方法,如薛涛《蝉》的后两句“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作为一名营妓,薛涛当然渴望爱情,渴望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这两句就透露了个中消息,她对不能与知音共栖一枝,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试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画蝉》:“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作者是一位布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作为一个没有势力的弱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危机,这就是诗人在诗中告诉我们的生活感悟。

  咏蝉的名篇佳句,或注入浓厚的感情,或表达哲理睿思,或采用比兴手法来反映自己的切身感受,或兼而有之。我们写诗似乎也应考虑这些因素。

  秦淮河在治理前是一条臭水河,约有550个排污口向河中排放污水。两岸违章搭建林立,也是低矮、阴暗、潮湿、脏乱的棚户区集中的地方。从本世纪初开始,南京市政府实行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秦淮河经过治理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荣获了联合国人居特别奖。

  如今的秦淮河,两岸种满了花草树木,成了各种鸟儿、虫儿的天堂,早早晚晚来此散步的人络绎不绝。那些鸟儿、虫儿,还有来此健身的大爷大妈们都见证了秦淮河南京段所发生的巨变,不断唱着赞美的歌。于是,我也“终于”写成了一首咏蝉的“顺口溜”:“觅食求偶各自忙,哜哜咕咕相颉颃。是谁高歌欢乐颂?金蝉百万齐登场。”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