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滋养时代人心
2016年12月16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6日第1111期 作者:李科

  家风是家庭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家庭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家庭的风气、风尚和风格的凝练与提升。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更是家庭成员在生活实践中对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为人处事的一种凝练,家风会内化于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之中,通过家庭成员的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表现出来。

  家风是族人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因此,传承是家风的本质特征。家风传承是晚辈认同并继承长辈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传统风尚,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辈,让家风得以世代绵延的过程。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核心,是影响族人的精神信条。家风只有得到族人的薪火相传,才能发扬光大,持续地指导和影响族人的思想和言行,彰显其生命力。

  家风认同是族人对家庭影响的积极响应,对家风的理解和接纳,是更高层次的模仿和内化,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基于认同的家风传承是族人将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内化于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之中,让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与家族要求的规范日趋一致,并将家风传递至下一辈的过程。只有认同才能将家风从表面走向深入,深入人的内心。认同是在家庭成员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认同能够把家风要求内化为自身人格,以确保个人与家风要求保持一致。

  近代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祖孙数代同堂、朝夕相处的家庭结构已悄然改变。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类型多样,家庭形态复杂,生活方式变革,人口流动加速,这些新的家庭结构变化,让传统的家风传承遭遇挑战。因此,通过认同促进家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认同的家风传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引领家风传承的指针。家风传承具有潜移默化和隐形教育方式的优势,有先天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在家风传承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传播给子女,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诠释和解读,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子女也更容易接受和内化于心。血浓于水的家庭关系让子女对父辈的价值观更加信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风传承更容易让子女接受。

  基于认同的家风传承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与良好的家风是息息相通、不可分割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家风传承的思想和典故,如岳母刺字就是“崇尚忠烈”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就是“和睦礼让”的千古佳话,凿壁借光就是“刻苦钻研”的最好写照。良好的家风也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展现,对族人及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基于认同的家风传承是抵御不良风气侵害的重要法宝。家庭是人最早接触到的环境,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他的一生。家风引领族人的精神追求,强化了家庭凝聚力,形成了鲜明的家庭道德风貌和传统风范,也是一个家族最应该传承的核心价值,族人往往以家风作为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族人就获得了对抗不良风气的先天“免疫力”,从而免于侵害。

  家训是家族制定的、家庭成员必须知晓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也是为子孙后代制定的修身立人的谆谆教诲。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颜氏家训》《家范》《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影响广泛的家训著作。父母的言传身教在示范中促进了家风传承。但有的父母灌输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有的家长错误示范不拘小节、出言不逊等有失文明的言行,放纵子女谎话连篇、举止粗俗等无德行为。这些错误观点制约了子女对家风的认同。

  父母要讲究方法、循循善诱,要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开展家风引导,用老一辈以礼待人、勤俭持家和兴业发家的点滴故事启发子女。家长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就要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好家风传承的榜样。与子女共同探讨家风传承中的经验和问题,引导子女反思、慎独,在对照家风的要求中指引自己的思想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节日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节日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资源和时间节点。应抓住和珍惜节日机会,认真对待节日中与家风有关的细节。如有的城市开展“邻居节”活动,走亲串门,推动友善互助走向深入;有的家族举行“清明会”,在清明前夕召集本族集中祭奠先祖,强化本族团结,这对于族人认同本族家风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要营造尊老爱幼、孝亲悌长、文明礼貌、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通过大众传播等渠道积极推广和传播良好家风的典型案例和有益做法。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文明办和各地举办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家风建设的讨论。有的社区举行“相亲相爱一家人”文艺汇演,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时期的良好家风;利用橱窗、展板和宣传栏等物质环境,大力宣扬良好家风的范例;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和“孝老之星”评比;举办乡贤文化和幸福家园等讲坛,都为促进家风传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