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而光荣的使命任务,也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部署要求,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国家队”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我院从各研究单位推荐的相关成果中遴选出22项代表性成果集中发布,其中专著类成果14项,论文类成果8项。
1.《202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培林、陈光金、王春光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2月
本书是第33本分析和预测社会形势的年度社会蓝皮书。报告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分为总报告、发展篇、调查篇和专题篇四大板块,用1篇总报告和18篇分报告分析讨论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形势,同时各篇分报告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古典学研究”系列丛书:经典与解释·古今丛编首批成果》(5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本套丛书由外文所古典学研究室主持编著,涵盖西方古典学和中国古典学在内的5部作品。其中,《普鲁塔克的柏拉图主义》《智术师列传》《亡灵对话》三部西学作品系我国学界首次译介;《公孙龙子集解》汇集诸本与诸家校释,《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深入解读道家经典,两部中学古典赓续传统、推陈出新。
3.《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全五册)
张志强 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4年5月
本丛书分为《生生不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革故鼎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容融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五册,分别深入论述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及其历史发展、内在逻辑,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继承与创新。
4.《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王世民 编著
中华书局 2024年4月
本书以年月为序,系统梳理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书中将中国考古学分为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重大考古发现、研究史实、重要事件进行编年,条目要而不繁,出处明确可靠,检索简明方便。
5.《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宋辽金元明考古学目前是中国断代考古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本书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重心,综合介绍了二十世纪、特别是1949年至今的宋辽金元明时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重要成果,是第一部对迄今已有的主要考古资料进行综合探讨的论著,为今后宋至明代考古学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6.《元大都:1964~1974年考古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文物出版社 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24年3月
本书是研究中国北方重要都城元大都的专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四章,收录1964—1974年元大都考古发掘资料,下编五章,包括元大都研究小史、城市的规划与复原、民居建筑、出土的瓷器、石刻中的浮雕艺术等专题研究。本书提供了元大都城市布局、建筑形制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丰富资料,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重要成果。
7.《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
郑大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本书深入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通过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书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8.《中斐关系史》
吕桂霞 著
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本书在系统梳理建交前两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970年斐济独立后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对影响中斐关系变化的复杂因素进行剖析,并对中斐经贸合作、人文与旅游合作、华人华侨与斐济经济社会、中斐关系的特点及未来前景等进行了专题阐述,为理解中斐关系、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以及中国与小岛屿国家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9.《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古代中国为中心》
李大龙 著
华夏出版社 2024年10月
本书对中国边疆的内涵、特征及疆域形成与发展进行理论解读,系统辨析中国边疆从“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的转变,对农耕与游牧族群的互动及其特点、族群凝聚轨迹做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同时,对制约中国边疆学形成与发展的话语体系建设、多民族理论解构、东亚秩序建构、法治思想及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科学实证性研究。
10.《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研究丛书》(第一辑)
夏春涛、左玉河 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本丛书涵盖11个专题,分别是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礼治与法治、思想与文化、民本与民生、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基层秩序。目前已出版四部专著。本丛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史论结合,探讨古代治国理政经验,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11.《国家发展的道路》
杨虎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7月
本书基于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分析了国家成功(国富)与失败(国穷)的道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构建了高质量产业活动—国家能力—制度秩序的分析框架,认为国富国穷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累积的结果,决定国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具备强大的国家建制性能力,能够主导高质量产业活动的推进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秩序。
12.《统一发展经济学初论——人类经济发展的力量分析》
倪鹏飞 著
格致出版社 2024年8月
本书初步构建了统一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采用力量分析新工具,提出经济发展三角形框架。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投入资产质能转换为产出资产,并与经济主体能动力结合的过程,实现了不同要素资产的兼容及内生关系。这一理论可有效解释古代经济停滞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速转变及要素间重大影响,以及经济体间的竞合关系。
1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王延中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本书深入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系统阐述了其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的深远内涵,并从经济交融、文化共享、心理认同三个层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理论梳理,揭示了其内在逻辑,强调必须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话语和理论体系。
14.《俄罗斯三十年(1991—2021)》
孙壮志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7月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和学者集体撰写的重要成果,分为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卷,旨在全面探讨俄罗斯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转型、外交政策演变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现状和未来趋势,生动展现了俄罗斯三十年发展的全貌及特征,为推动我国俄罗斯研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
15.《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政治经济学逻辑》
徐秀军、罗仪馥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年第10期
中国式现代化以开放为鲜明标识,将开放发展和共同发展作为核心内涵,实现了内向维度现代化与外向维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为构建开放条件下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这一实践体现了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及自立自强与自主开放的互补互促。
16.《习近平文艺观中的美学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美学的发展之路》
丁国旗
《文艺研究》2024年第6期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研究习近平文艺论述中的美学问题对理解中华美学至关重要。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华美学可称为“中国式美学”,其本质内涵表现为“文质兼美”和“德艺双馨”的浑然交融,并通过文艺创作和文化实践最终实现,倡导既要在审美和创作中摒弃“以西释中”“去中国化”等倾向,又要重视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
17.《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南工作队、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平潭综合实验区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
《考古》2024年第7期
本研究为探究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特征、生计模式、迁徙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材料。遗址群的研究成果表明,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3000年各阶段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确,发展延续关系明显;考古发现全面揭露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的发展规律,表明东南沿海史前人群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18.《解读金沙》
施劲松
《文物》2024年第8期
金沙祭祀区起止年代为距今4000—2500年。公元前约1400年,金沙出现最早的青铜器,标志着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到来,并作为次一级的聚落与三星堆共存。三星堆衰落后,金沙成为新中心。金沙与三星堆虽有异同,但同属三星堆—金沙文化。
19.《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
本文提出原始思维具有两重性,即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的交叉共存。从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复合工具和狩猎活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雕塑、玉器图案纹样以及图腾崇拜中,可发现这一两重性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头脑中。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从原始思维到现代思维的演化机制,并比较了东西方现代思维存在倾向上的差异。
20.《超越“族群政治”——元朝“根脚”逻辑揭探》
罗玮
《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四十余年来的蒙元史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族群政治”解释框架,发展出“蒙汉二元”“汉法与回回法”“四等人制”等分析工具。但其在某些领域的过度使用,遮蔽了元朝政治的另一项基本逻辑——“根脚”。“根脚”对“族群”的超越体现一定的“阶级性”。本文指出,推动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结合的再深化,是新时代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概念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李林
《世界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本文系统论证了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理论体系中,“法治”是具有本源性、根本性、统领性和标识性意义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一个由“法治核心概念群”“法治基本概念群”“法治重大概念群”和“法治派生概念群”等构成的法治概念体系,深刻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法治概念体系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
22.《中国古代农牧政权地缘结构转换与“大一统”国家建构》
刘壮壮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
本文分析汉唐时期农垦、畜牧业和环境变迁对游牧力量的影响,指出燕山南北成为草原政权新政治中心的同时,中原王朝政治重心东移,形成“阴山—关中”和“燕山—中原”两个南北互动交融轴心。在这两个南北轴心之下,历代王朝为实现农牧区的“一统”进行了长期探索。辽朝以后,处于农牧区交互地带的燕山南北,成为推动农牧区整合的关键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供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