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期刊发展论坛在烟台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聚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新征程中学术期刊使命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认为,我国亟待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从而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运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最终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表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加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以推动生产力构成要素跃迁、颠覆式和前沿技术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增加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变化,文化业态呈现出智能化、场景化、数据化三个新特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迫切要求调整文化领域生产关系,以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认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成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执行总编辑文丰安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依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未来一段时期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因素。必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突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理论学刊》编辑部教授张蕴萍认为,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要把握关键重点,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充分发挥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豪认为,政府需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政策转向、消费环境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更加关注社会保障提升、家庭消费发展和国内市场建设,培育良好的消费条件,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作用。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彭徽认为,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策略。要提升融合效度,提升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与支撑力。此外,应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数实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
强化新征程中的学术期刊使命担当
如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此次会议探讨的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张安民认为,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亟须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化、全链条的网刊矩阵,需要建立新的学术生态系统。
刘曙光表示,学术期刊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期刊要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主任周轩谈到,推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学术期刊责无旁贷,应肩负起引导、沟通凝聚和发掘推广等作用。他认为,面向实践重新思考重大(经典)理论问题,是提升现有研究水平和推动研究创新的可行路径、有效模式和重要方法。
在南京工业大学期刊社主任骆小春看来,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期刊要适应数字化新发展,把握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内在逻辑和内在价值诉求,探索新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之路,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
会议由烟台大学主办,烟台大学社会科学处、《烟台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