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古调弹新声
2024年08月14日 1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4日第2955期 作者:陆航

  8月10日,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112周年暨易俗社学学术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甄亮表示,开创易俗社学的主要目的是系统梳理和阐述易俗社112年来的发展历史,包括编导、演员、舞美,以及传承、传播、保护、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穆海亮提出,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全局性视角,可以发现易俗社文化品格的三个特征:艺术观念的开拓性、戏曲改革的系统性以及文化立场的兼容并蓄。这种特殊的文化立场体现在易俗社的价值理念和改革路径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敏认为,对易俗社的研究不仅要放在戏曲的层面,还应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化的创新角度展开研究,这涉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现象、实践、教育、传播和当代创造等一系列问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文忠表示,我们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元素的深入解析和运用,不断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质感的作品,有效推动中国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术座谈会召开期间,《三滴血》《夺锦楼》《游龟山》等易俗社名剧选段依次上演,展示了秦腔艺术的勃勃生机。以“秦声易韵著新篇”为主题的名家新秀演唱会正式开幕。

  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由同盟会陕西会员李桐轩、孙仁玉发起,并联合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于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百年易俗社通过文旅融合和创新发展,开展研学社团、沉浸式演出等多项活动,在求新求变中让秦腔“古调”焕发“新弹”。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