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舰考古开启中国水下考古新篇章
2024年08月13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3日第29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202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十周年。8月4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首创“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策展思路,通过330余件珍贵文物还原130年前甲午海战细节。展览期间召开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甲午战争130周年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甲午沉舰水下考古为近代沉舰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研究与保护提供了中国范例。

  十年水下考古成果丰硕

  2014年“致远”舰遗址的发现,拉开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的大幕。2014—2021年,水下考古工作者在黄海北部海域陆续发现“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沉舰,发掘出“经远”舰铭牌、“超勇”舰主炮,出水了“致远”舰徽餐盘、加特林机枪等900余件珍贵文物,探明了沉舰现状,为日后开展沉舰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7年以来,水下考古队在威海湾发现了“定远”“靖远”“来远”三处沉舰遗址,探明了各舰海底保存现状,提取了“定远”装甲等数千件重要文物,主要包括残损的船体构件、散落的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等。沉舰残骸实证了甲午海战的真实历史,无声诉说着海军将士们最后的英勇时刻。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十年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文博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综合运用文献史料和水下考古、海洋物探技术,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区域和威海湾发现确认了“致远”“经远”“定远”“超勇”“扬威”“靖远”“来远”七处沉舰遗址,提取出大量的重要文物。此外,考古人员探索、验证和总结了近现代大型钢铁沉舰水下考古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体系,在国内外考古界和社会公众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表示,十年水下考古工作确认了各沉舰准确位置与保存现状,将尘封海底130年的沉舰遗址公之于世,同时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沉舰文物,众多关于甲午沉舰、北洋水师的信息与细节被揭露,为深入研究甲午海战提供了新材料。

  甲午沉舰考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沉舰出水的文物为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孟杰说,十年的北洋海军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新发现,摸清了我国境内北洋甲午沉舰的准确位置与保存现状,开拓了钢铁材质的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新领域,并汇集为成熟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

  为沉舰遗址水下考古提供中国范例

  十年来,在推进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中,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水下考古新模式,开拓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了中国贡献。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队伍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水下考古体系。”周春水介绍说,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针对甲午沉舰遗址体量大、吨位重、结构复杂等特点,开创性地将水下探测、文物保护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沉舰考古的各个环节,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近现代大型沉船水下考古的新方法,涉及磁法勘测、抽沙定位、遗址全景展示、现场出水文物保护、沉船原址保护等。

  近年来,得益于考古工作的推进,有关甲午战争的重要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不断面世。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表示,甲午海战沉没的中方沉舰均已发现沉舰残骸;旅顺、威海、大沽等要塞的海防设施,均得到地面考古调查之验证;天津、福州、威海等地的船政设施及水师学堂等,正开展文物保护与研究。北洋海军历史得以通过考古实物的方式呈现于世,保护此类海洋文化遗产,挖掘其军事、历史与考古价值,从海防、海军和海权理论层面剖析甲午海战,应成为当前水下考古与北洋海军史研究之要务。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峰表示,通过丰富的展陈内容、生动的历史讲述和展示方式,可以让更多人能够直观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壮,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