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菊生 刘椰斐: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019年04月11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1日第1671期 作者:钮菊生 刘椰斐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国内外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也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说,自“冷战”结束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徘徊。无论是研究力量还是研究成果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有限,研究内容基本局限于对概念的界定、对经典作家理论的梳理,而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价值的揭示和研究不够充分,在研究方法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

  研究意义非凡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有其客观的一面,能为国内学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提供借鉴,同时也有不少错误和曲解。西方学者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思想,并形成了自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直至以其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思想。应该说,西方学者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遗漏和失误很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时代的理论、殖民地的理论、和平共处的理论归纳得较少且不准确。在方法论方面,由于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也很少涉及。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利于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推动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还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有助于我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理论内容丰富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学说,列宁、斯大林的国际关系思想,毛泽东、周恩来的国际关系思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国际关系理念,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等。笔者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在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关于世界历史、殖民制度、国际共运、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民族、国家、阶级、政党以及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述,是殖民地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争取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利益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统一,利益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形态的更替而发展。国家利益的产生、发展根源于社会中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对立统一关系的发展,利益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国家利益的载体是民族和国家。国家利益是社会共同利益在存在严重冲突的社会中的保全和发展形式,当社会共同利益体系中的矛盾和冲突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时,国家利益作为这种共同利益的虚幻形式也将走向消亡和终结。国家利益所代表的一切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将重新回归社会共同利益体系,这是国家利益的最终归宿。

  全球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同时也“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世界市场的建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断促进着各国间、各地区间交往的加深,而这种交往也从最初的物质间的交往转变为更广泛的交往。全球化的过程应该是整体性的,它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而且也应该是政治的全球化,但政治的全球化发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后,是必然的、不容置疑的,但无法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相比拟。

  世界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交往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人类社会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认为交往是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了交往形式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二是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交往的关系,三是论证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和社会结构变革中的意义。世界交往主要指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是打破了民族界限和地域限制的交往,是交往的最高层次,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努力扩大与外部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交往,自觉纳入世界交往体系,才能为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此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还有国家理论、民族理论、外交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生产力理论、世界分工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等。

  推动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冲突的动态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五大特征,对于当代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参与经济全球化,处理主权、民族、宗教、边界、领土、领海纠纷和反恐等国际事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指导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发展。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得到了成功实践,殖民制度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预测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前景。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频繁遭受恐怖袭击、爆发金融危机,整体实力相对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发展迅速,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格局开始重组,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指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现实,国际联合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曙光初露。

  指示当代国际交往途径和国际关系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范围内的物质与精神交往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和谐共存,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引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中国4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在捍卫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努力与各国和平共处,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必将继续引领中国努力扩大与外部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交往,自觉纳入世界交往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继续发展,但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阻力和曲折。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社会、制定对外战略、处理国际事务和建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理论基础。把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同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研究结合起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续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2BGJ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