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情感:当导演爱上一座城
2018年08月16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6日第1516期 作者:杰克布

  姜文执导的《邪不压正》上映后,坊间评论一大看点是片中的北平城,虚虚实实的老北京景致和风物令人惊叹。有人说,这是导演写给北平的一封情书。其实,鼓起所有的想象和情感以一部电影向一座城市表白、致敬,这样做的导演,姜文不是第一个。很多外国影片中,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成为故事的主角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黎、罗马、纽约这些城市,今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个性,都离不开电影导演的塑造。

  罗马,复杂多面的永恒之城

  与北京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罗马也频频以主角的地位出现在几代意大利导演的镜头下,罗马的气质与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氛围高度融合,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在意大利里程碑级别的导演中,与罗马结下缘分的不少,而且冥冥之中有一种继承的关系。18岁到罗马、从此把一生献给意大利电影的费里尼找到他人生的方向,始于受导演罗塞里尼之托为《罗马,一座不设防的城市》(1945)撰写剧本。接下来的岁月里,费里尼拍下了一系列关于罗马的电影,其中《甜蜜的生活》(1960)、《罗马风情画》(1972)成就了他的大师地位,片中许多罗马的场景也成为那个年代电影的标志性画面。到了21世纪又有索伦第诺等新一代导演继续着对罗马的赞美与厌倦,展现的方式也明显有向费里尼等致敬的痕迹。

  作为一部现实与超现实掺揉的影片,费里尼在自己执导的《罗马风情画》(也常被译为《费里尼的罗马》)中扮演了自己,因此被剪入影片的甚至有拍摄现场路人与导演的对话。《甜蜜的生活》里的主角马塞洛则是一个从乡下来到罗马的八卦记者,借采访周旋于上流社会,同时也自我迷失,而费里尼到罗马后也做过记者和编剧。1953年获得威尼斯银狮奖的《浪荡儿》也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主角、小镇青年莫拉尔多厌倦了无聊的生活前去罗马闯荡,费里尼也是如此。晚年的费里尼曾说:“我对罗马的那份欣赏、归属感和赞美依然没有改变,从我第一天来到这里开始直到今天。”

  费里尼对罗马的欣赏不同于一个艺术生对博物馆那样的敬仰。在《罗马风情画》中,他不仅把噪音、混乱、妓女照单全收,而且向观众展现了现代化对美的破坏。他跟拍一个开凿新地铁线路的施工队,他们某天突然挖到一处古迹——这在罗马不算小概率事件,施工队员笑称自己“被迫成为考古学家”。这次碰到的古迹包括保存了数千年之久的色彩鲜艳的壁画以及精美的浮雕。但是,空气的进入破坏了壁画,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鲜艳的颜色消褪。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也是一个费里尼式的隐喻:罗马在枯朽、在堕落。导演不动声色地向深爱罗马的人呈现出了一幕悲剧。

  《罗马风情画》里有这样一段对话。路人对正在拍摄影片的费里尼抱怨:“你把罗马拍得如此脏、乱、臭!”费里尼回答说:“一个人应该忠实于他的本质。”对于费里尼而言,罗马是甜蜜而枯朽的,这座被称为“永恒之城”的城市是复杂多面的,费里尼钟爱这里的一切,包括它的堕落。

  费里尼影片中的罗马对后代导演影响至深。斩获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索伦第诺执导的《绝美之城》(2013),处处有《甜蜜的生活》的影子。如同《甜蜜的生活》里,随着主人公马塞洛的奇遇,观众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见证了罗马的荒诞和怪异,《绝美之城》也借助上流社会杂志记者杰普的眼睛,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罗马城那些喧闹的派对和文艺圈的装腔作势,让观众惊讶于这座城市的浮华、腐败和动物性。

  跟着《天使爱美丽》游巴黎

  如果说有哪座城市与影像的关系最为深远,那一定是巴黎。从杜瓦诺到布列松,巴黎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被摄影师收入镜头最多的城市。而且,电影也诞生于巴黎。人类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拍摄的就是一列驶入巴黎的火车,而这部影片的首映也是在巴黎嘉布遣大街的大咖啡馆里。

  片名中带“巴黎”的电影足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不过有一部以巴黎为背景的大受欢迎的影片则并没有以巴黎为名。《天使爱美丽》(2001)一片为巴黎收获了一大批新的信徒。主人公阿梅丽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在极具巴黎特色的咖啡馆里做侍应,为寻找丢失铁盒的失主几乎走遍巴黎。蒙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圣马丁运河这些原本举世闻名的景点,因为她的故事而有了一种浪漫又俏皮的感觉。阿梅丽在河上打水漂,在街角市场里把手插进豆子里的小癖好,还有她做的那些好事——帮盲人解说蔬菜水果的价钱,冒充已故负心汉为邻居大姐编写情书,帮女同事牵线搭桥——这些都给巴黎的市井生活增加了许多趣味。阿梅丽把一个现代灰姑娘的人生过成了童话并自得其乐,片中法国式的奇思妙想充满魅力,阿梅丽的各种“奇遇”和巴黎的都市个性也非常吻合。

  《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尚-皮耶尔-居内显然没有把巴黎当作影片的装饰,影片的情节赋予了巴黎更多的迷人特质,扩大了这座城市的粉丝群,让人们从世界各个角落赶往巴黎,寻找阿梅丽工作的咖啡馆以及那些似被她用魔术棒比划过的街道和广场。

  法国导演很善于用简单随意的爱情故事向浪漫之都致意。埃里克·侯麦的《人约巴黎》(1995)逼真地捕捉了巴黎的风情,用多角恋、闪电恋、异国恋这三段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巴黎的日常。和《天使爱美丽》一样,片中的故事都并非惊天动地,也没有所谓爱恨情仇。正如片中歌曲所唱,“人约巴黎,总有意外,总有惊奇”,爱、浪漫作为巴黎的基因被法国导演一次次展示和强化,有关巴黎的电影每一天都召唤着无数心怀浪漫的男女前去朝圣。

  与这些浪漫风情的法国电影不同,还有一些以城市为背景的电影毫不吝啬地把不堪呈现给观众。2002年上映的巴西影片《上帝之城》里确实能看到里约热内卢的白色沙滩和蔚蓝海岸,拥有海湾、湖泊和山峦的里约热内卢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巴西人经过数代混血后的那种热辣,也让柯巴卡巴纳海滩成为全世界最性感的海滩。但在这座被称为“上帝之城”的城市,导演梅里尔斯把目光投向了基督山脚下延绵的贫民窟,这里的斗殴、枪战和毒品交易在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撞击着观众的心。甚至最后的结局也没有像同类影片那样挤出一点温暖:男二号被黑帮团伙的后起之秀打死,男一号拍到了男二号被打死的照片,完成了他的摄影师梦想……里约究竟是传说中的“上帝之城”,还是被上帝抛弃之城?我曾在当地警察的保护下到过里约的贫民区,短短的半天时间里看到的是欢快到随时都可以跳舞的巴西人,没有看到犯罪,但荷枪实弹的警察提醒我:片中的里约,确实记录着它另一面真实。

  苦难中当然有温情,但在这一类拉美电影里,城市往往是温情的对立面,只有远离了城市,才能找到冷酷内心里尚存的那点天真。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公路片《中央车站》(1998)里,里约是拥挤的地铁、偷一块面包也可能被打死的丛林,而坑蒙拐骗的女主人公却在离开里约去往边远乡村的路上找回了自己的温度。她搭乘的汽车离里约这座“上帝之城”越远,她的心就离上帝越近。

  异乡人的“欧洲艺术乡愁”

  关于都市电影,绕不开的一个导演是伍迪·艾伦。作为一个生于纽约的犹太裔知识分子,伍迪·艾伦的多部影片以纽约为背景,正如他执导的影片《曼哈顿》(1979)里的一段旁白里所说:“纽约是他的城市,永远都是。”后来他去了欧洲,以一个美国游客的视角展现了欧洲都市。

  如果说“伦敦三部曲”(《赛末点》(2005)、《独家新闻》(2006)和《卡珊德拉之梦》(2007))中伦敦只是作为故事的背景,那么“欧陆三部曲”(《情迷巴塞罗那》(2008)、《午夜巴黎》(2011)、《爱在罗马》(2012))中的城市便逐渐从背景变成了电影的主角。尤其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说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经一跃成为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场、故事的推进以及段子,都是为了展示那个“流动的盛宴”。

  巴黎是美国文艺青年的梦。20世纪50年代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就讲述了一个美国画家在巴黎被一个富婆和一个美女双双看中,并与后者终成眷属的故事。战后巴黎复生的文化生活和财富召唤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导演。《午夜巴黎》中,一位怀揣梦想的美国作家,在同未婚妻及家人到访巴黎时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意外地“穿越”到了他梦想中的午夜巴黎,在那里他遇到了海明威、毕加索、达利等许多他深深崇拜的名人。伍迪·艾伦带着观众完成了一次文艺的时光穿越,虽然他想要表达的主旨是:有人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其实这只是幻觉而已,但观众似乎并没有被说服,片中所展现的文艺黄金时代的巴黎反而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心向往之。

  异国人拍的以欧陆都市为背景的影片有浓浓的游客气息。有人对比伍迪·艾伦的欧陆三部曲,说《情迷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更像从欧陆发回曼哈顿的明信片。文艺青年很难做到思想统一,有爱到每年都要再刷的粉丝,也有人笑他的轻浮载不起欧陆的厚重。其实倒不是这样,伍迪·艾伦讲故事的能力毋庸置疑,只是在处理这些外国风情时没有本国人那样的“自信”。拍到罗马就一定要唱歌剧,拍到巴塞罗那就一定是帕克·德·卢西亚的西班牙吉他来串场,不然就生怕不够意大利或西班牙。真到了当地导演的手里,便是另一番手笔。阿尔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里也是巴塞罗那的晚上,地标圣家大教堂下、路边揽客的流莺,导演配上了一段塞内加尔的曲子。“他说你该祈祷,你该斋戒”,歌曲的音色和意思都使它成为影片的亮点,倒是比那些吉他更加深入内心。可能就是这样的收放自如,令本国导演有了一种避免符号化的先天优势。

  当然,外国导演对同一座城市的展现与诠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巴黎,我爱你》(2006)中,十几个国家的导演各自拍一个关于巴黎的短片。在一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正剧、哑剧、现实、超现实等各种形式与风格,以及陌生人突生的温暖、街头男孩和包头巾女孩燃起的爱意,两个语言不通的男孩的表白与领悟……当然,这是法国导演发起的项目,动用了全世界导演对巴黎的爱。不得不说,这个表白来得巧妙而盛大。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