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胜利:中国“大外交”时代的战略谋划
2018年08月16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6日第1516期 作者:凌胜利

  当前,国际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期,中国外交也不断呈现变革调整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在理念和机制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外交的国内外影响日益增大,已经进入“大外交”时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审慎也更有必要。

  中国已进入“大外交”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加深,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也越来越具有“大外交”的特点。

  一是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今天的国际事务,大事小事都有中国的身影,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促进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抑或是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中国都是不容忽视的角色。国家实力的增强使得中国更有能力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和国际影响力增强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责任和外交任务趋向繁重。

  二是中国的外交视角越来具有全球性。作为全球大国,中国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关注地区和全球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考虑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协调,需要力所能及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举措在地区和全球的影响显著增加。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相比以往,中国外交视角实现了大拓展、大提升,更加倾向于从全球地域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来开展外交谋划与运转。

  三是中国的外交外事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复杂。中国外交不再只是外交官的专利,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外交的时代,除了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等也逐渐成为外交外事的主体,地方政府也在对外交往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和个人大量“走出去”,这些使得外交外事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任务与挑战。主体日益多元化,相互间协调也更有必要。

  四是外交类型更加多样化。近年来,元首外交、夫人外交、主场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等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外交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国关系运筹、周边关系经营、发展中国家基础巩固、国际影响持续增强,这些都需要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更加积极有为,协调并进。中国的“大外交”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何更好地发挥多样化外交的聚合效应需要在制度和观念方面不断优化。

  战略观念需要大变革

  “大外交”时代,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对外交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战略观念革新、战略谋划精细、战略执行有效,而首要任务在于战略观念需要大变革。

  一是战略观念要更加注重共同性。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际上就是要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有利于形成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不过,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曲高和寡,这就要求中国外交既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外交经验,也要顺应当前世界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中国已经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变成重要的“参与者”和部分领域的“引领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许大幅增加,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从以往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转向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更多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只有更多注重共同性,国际社会才会减少对中国的“他者”认知,使得对中国误解误判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减少中国发展的障碍与成本。

  二是战略观念要更加注重协调性。其一是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协调。中国的对外战略既需要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又需要不断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一方面要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扩大国际利益,这也是中国不断推行“一带一路”、亚投行、澜湄合作新机制的重要诉求,也显著体现在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等理念当中。其二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协调。目前,中国国际与国内互动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世界单向地影响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显著增加,两个大局的统筹更需要协调内外关系。其三是部委之间的协调。今天的中国对外战略已经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外交部、商务部、国防部都是影响对外战略决策与执行的重要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已经是大势所趋。其四是央地关系的协调。中国对外战略主体已经多元化,地方政府已成为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各地方之间的利益、央地之间的利益都需要加强协调,才能使得国家对外战略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强大的活力。其五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外交为民不是一句空话,强大的民意支持是对外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

  三是战略观念要更加注重审慎性。中国目前正处在国际地位“爬坡升级”的攻艰克难阶段,各种干扰因素也不断增多,中国发展需要更加小心翼翼,战略观念的审慎性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其一是要防止出现战略透支。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各战略要素之间的平衡,实现战略目标、资源、手段之间的相互平衡。其二是要防止战略冒进。战略都有其过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战略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在迈向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战略评估与战略调整,防止战略迷失或脱轨。其三是战略底线思维,战略必须要注意居安思危。只有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战略执行才会更谨慎一些。其四是增加战略定力。如何保证多数时间掌握战略主动性,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在优化战略顶层设计的同时,更需考虑如何贯彻实施,这就需要掌握战略主动性,以我为主,确保战略重点目标不偏离,战略实施轨道不迷失。

  战略规划需要“大谋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在谋篇布局方面需要重大局、谋长远。这就需要在战略环境研判、战略资源动员、战略阶段规划、战略任务部署、战略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加强。

  一是战略环境判断需要客观精确。战略环境研判是否客观精确,直接关系到对外战略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化险为夷,需要在战略环境研判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注重主要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主要思潮、国际尖端科技等的发展趋势。从时间维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从空间维度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地区、中央与地方等有机统一起来;关系维护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从而实现时间、空间与关系的三维结合。

  二是战略资源动员要实现内外结合。中国的全球对外战略的资源基础既需要立足中国的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善用国际资源。国际友好关系、国际规则、国际组织等都是中国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伙伴关系建设促进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谋求“朋友多了路好走”;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参与国际组织运行与变革,不断增强中国的话语权。

  三是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和顺序。首先,在时间节点上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节点,全盘考虑,逐渐推进,遵循战略过程性规律。其次,空间布局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主次分明,继续将周边地区视为首要地区不断夯实,根据战略能力不断拓展在其他区域的国际影响,战略目标在各地区也要有所差异。再次,议题上要突出重要议题,加强战略投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周边机制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等都是重要议题。

  四是战略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得系统运转流畅,需要各要素之间加强协调。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对外工作的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被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外交战略能力建设离不开外交制度的改革,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对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中国外交实力向外交能力更加有效的转化。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对外战略也迎来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发展需要继续开创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自身已日益成为影响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中国的对外战略能力提升将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5JZD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