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纳被”式新媒体造就“特朗普现象”
2016年04月14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4日第94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义(Justin Ward)

  奇特的“特朗普现象”导致无休无止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究为何一个毫无政治经验、政纲很不靠谱的地产商和前真人秀明星主持人,却有望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最高职位候选人。

  这些文章总是一成不变地强调在民众对现有政治和制度的信任度极度低迷的背景下,特朗普所具有的“政治门外汉”地位。还有一些文章把原因归结于特朗普无可辩驳的“厌女癖”和抛弃政治正确的偏执狂,亦或是他强硬的话语,这吸引了笼罩在恐惧文化下的美国民众——要么是对恐怖主义的恐惧,要么是随着人口构成的日益多元化占人口大多数的白人被边缘化的恐惧。

  虽然所有这些因素确确实实促成了特朗普在特定人群中受欢迎的状况,但是美国媒体生态在过去十年间发生的剧变则在塑造和放大这种状况。纸媒以及与之相伴的深度、“看门狗”报道传统和对新闻准确性的膜拜,正可悲地走进历史的垃圾堆。

  作为“第四等级”的新闻界正在坍塌,取而代之的是有线新闻娱乐化、网络点击诱惑和博客空间肤浅的专家点评等拼凑而成的松散的新闻“百纳被”。美国一度自诩为“思想的市场”,但如今已蜕变为一个跳蚤市场,新闻界辉煌时期那些通过精打细磨深度挖掘出来的新闻已被小道消息和虚假新闻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一个在讲究事实的世界中很难存活的政治动物——登场了。作为曾经的真人秀主持人,特朗普独一无二地适应了一种媒体环境。在这种媒体环境中,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的屁股可以“火爆互联网”,而发生在尼日利亚的近100名平民死于“博科圣地”屠刀之下一事却不值一提。

  印刷媒体的衰落及其被有线新闻和数字新闻所取代,对公众如何消费媒体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刷媒体有助于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有线新闻和其他形式的广播新闻不得不压缩内容,在有限的新闻周期中减少故事性。为了保持竞争力,广播媒体倾向于推出卖点最好的故事,例如那些人们觉得最有娱乐性或最有意思的故事,虽然娱乐价值仅仅是新闻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或许是最不重要的部分。

  同样,数字媒体为了吸引点击率,也过分偏爱对事件的简单化解读,用吸引眼球的标题博取关注。所以,出现特朗普这样的候选人就不足为奇了。他避开细节,用多彩的、富有娱乐性的语言表达观点,比起那些较传统的政客更具优势。那些传统的政客谈政纲、全国性问题的实用解决方案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只会使公众厌倦。

  凭借这些天在美国积累的“感召力”,特朗普能够满足媒体夸张宣传的需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曝光率。基于媒体研究公司(mediaQuant)的数据,《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的竞选在付费广告上仅花了1000万美元,但其“从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平台的评论中所获得的免费宣传”,价值相当于18亿美元。这是位居第二的希拉里·克林顿的两倍多(7.46亿美元)。

  乐观的人会在一些网站(如PoliticFact、FAIR和Media Matters)仍坚持传统印刷媒体尊崇事实准确性和媒体责任中看到希望。但可悲的是,即便是一大帮最勤奋的事实审核者夜以继日地工作,也跟不上特朗普每天给饥渴的媒体提供虚假信息的步伐。

  而且,即使他们能够跟上这个速度,但舆论专家和政治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企图证明其言论错误反而会强化支持者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在美国一家线上网络杂志(Slate)的一篇采访中,布伦丹·尼汉(Brendan Nyhan)将其称为“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他指出,“在对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的语境中,能获得正确信息的人会比从未获得正确信息的人更强烈地相信错误知觉。”即使在“政治真相”(PoliticFact)发现特朗普76%的言论错误,并将其整个选举称为“2015年度谎言”后,其支持者仍不离不弃。

  这部分也归因于特朗普支持者对现有体制的不信任,特别是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共和党至少花了十年时间对主流媒体进行妖魔化。他们转而寻找其他替代来源,诸如博客和新闻网站,而这些往往更不可靠。

  新媒体在加速错误信息或误导性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记者和媒体学者西尔弗曼(Craig Silverman)的报告《谎言、该死的谎言和有毒的内容:网站是如何在线传播谣言、言论和虚假信息的》(Lies, Damned Lies and Viral Content: How Websites Spread [and Debunk] Online Rumors, Claims and Misinformation)的焦点。其中西尔弗曼认为,在急匆匆推出内容时,新闻网站往往很少甚至不会花精力来核实他们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加批判和毫无增值地从另一个网站转载而来。

  西尔弗曼指出,错误或张冠李戴的言论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很快传播,而纠错却无法同样快地传播,而且可能被那些选择相信谎言的人嗤之以鼻。他写道:“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一个言论可以从一个单独的推文或一则来源糟糕的报道摇身一变,成为被几十个新闻网站转载的新闻故事,被成千上万次分享。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仅凭其无处不在这一点,读者就会将谣言信以为真。”

  最近的一个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荒唐的写照,告诉我们当社会缺乏帮公众去伪存真的专业人士时,会发生什么状况。打假网站(snopes.com)不得不对来源于洋葱幽默新闻网(The Onion)的一则报道进行打假。

  成百上千万美国人相信有古巴人爬上奥巴马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后面,离开古巴。该文章在网站上转载,说得像真的一样,并附有一张明显伪造的照片,一个人缩在机翼那儿,在飞机飞行途中抓着起落架。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虽然特朗普无聊滑稽的插科打诨可能给深夜的脱口秀主持人提供一些谈资,他古怪的举动也有助于保持福克斯新闻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信息娱乐媒体的高收视率,但他传递的关于仇恨和分裂的信息却有着真真切切的危险后果。

  2015年12月,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自巴黎恐袭以来,对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攻击翻了三倍,部分是因为特朗普和克鲁兹等保守政客为获得政治利益撩起反穆斯林情绪所致。同月,特朗普支持者塞利(William Celli)因被控对清真寺信徒做出死亡威胁而被捕,在他家中搜出自制炸弹,他企图用这些炸弹袭击一所清真寺。

  特朗普的扭曲信息与美国媒体狼狈为奸所造成的后果非常明显。一个例子是对特朗普倡议暂缓穆斯林进入美国的报道,其中引用一家“智库”的调查称,美国四分之一的穆斯林支持伊斯兰律法并支持对西方发动暴力圣战。起初的多篇报道仅指出该调查来自一家名声甚好的智库“安全政策中心”,但并没有说明该调查使用的方法或该机构的议程。

  后来Factcheck.org、PoliticFact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对发布该调查的机构及其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

  尽管该机构的名字传递出一种不偏不倚的学术味,但南部政策法律中心已将该机构认定为一个极端组织,该机构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 Gaffney)被左派和右派称为怪人,长期传播阴谋论,称美国政府被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渗透,奥巴马是一名秘密穆斯林云云。该组织网站的主页上到处都是危言耸听的报道的链接,标题如“星条旗伊斯兰律法”、“文化圣战”等等。

  该中心运用一个在线调查,从600名穆斯林那里获得了回复,但是曾任乔治敦大学教授、如今在该中心工作的克里斯托弗·赫尔(Christopher Hull)承认,这种调查不能推而广之,扩大到代表整个族群。PoliticFact网站指出了一个奇怪的发现,即23%的参与调查的穆斯林表示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伊斯兰国”组织,18%的人表示他们不了解基地组织,这份调查如何代表全体美国穆斯林就更值得怀疑了。

  不幸的是,特朗普的谎言已经产生了其期望得到的效果,有如福音信条在网络空间回响。任何企图消除误解,否认四分之一穆斯林想谋杀美国人,践行伊斯兰律法的努力,只会强化那些对此坚信不疑的人群的信念。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让美国再度强大”的口号实际上是美国民主及其最空洞的制度因素之一——媒体的一场闹剧。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