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一把系统了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金钥匙
2020年04月27日 0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7日总第1915期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李正栓

  彭青龙教授的《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是一把打开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之门的金钥匙,是系统了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宝典。

  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是世界文学批评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发端之初就钟情于“实用批评”,鼓励开放与多样化,主张回归传统,追求文学性。经过百年积淀,批评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并形成其鲜明特色。其中,坚持自我、不盲目跟风的思想原则巩固了其自身文化,值得肯定和借鉴。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从起步、专业化到国际化和多样化,是其文学内部权力机制转换的结果,也是对多样性文化共享与世界文明互鉴的结果。正如此书作者所言:“该书系统梳理、分析和解读澳大利亚建国百年来重要作家和批评家及其相关理解文学和评价文学的论著,全面论述澳大利亚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和实用批评所蕴含的社会意识、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揭示其文学批评本质和特色,探究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民族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演变轨迹形成的动因,为中国学者和世界学者研究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框架合理、脉络清晰。全书以时间节点为脉络主线分成五编。第一编论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起步阶段(1901—1940s)。第二编论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专业化阶段(1950s—1960s)。第三编论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国际化阶段(1970s—1980s)。第四编论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多元化阶段(1990s—2000s)。第五编论述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批评(1949— ),细分为冷冻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入阶段。附录为读者提供了澳大利亚主要批评家及论著一览表。

  第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该书每一编的结构统一,由社会文化语境、文学纪事、文学批评家和其他批评家四部分组成。每一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宏观部分叙述社会文化语境;中观部分论述文学事件;微观部分分析个体批评家思想,比较研究澳大利亚与英国、美国文学批评之间的差异。

  第三,内容丰富、质量高。《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涉及的内容丰富,涵盖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方面,仅批评家一项内容就涉及16位主流批评家和20位非主流批评家。解读这些批评家的文学思想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可想而知。但此书在广度和深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观点清晰而深刻,文字精练而不枯燥,53万多字足以体现其厚重的学术含量。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不仅揭示了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本质和特色,而且提出了“三A”文化帝国和“五A”文化共同体等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与欧美等国擅长理论批评不同,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注重实用批评,其“非此非彼、非原创性杂交”的本质和特色是该成果的重要发现,也符合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实际情况。通过对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演变的动因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论述,作者提出了“非原创性杂交”的新观点,并认为这是澳大利亚文化多样性演变的结果。从试图建立“三A”文化帝国,到不得不构建“五A”文化共同体,体现了澳大利亚对文化多样性认同的转变。这一洞见独到而深刻,对理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历史的演变和澳大利亚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成果对人才培养和增进中澳文化交流也具有现实意义。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中有关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学者的贡献,也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国际化的一个例证。

  总之,《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是一部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部跨学科性强的著作,其出版标志着我国澳大利亚文学与文学批评研究已进入高级阶段。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讲授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不过,目前不少高校开始重视加拿大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等同样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学,开始逐渐使用英语文学这一概念,扩大了英语文学的内涵。彭青龙教授是我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出版了多部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专著,新作《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将再一次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并受到学界更多关注。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