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研成果数字存档机制
2024年12月25日 12: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25日第3043期 作者:

  《自然》杂志官网近日报道称,数字保存的速度未能跟上学术知识的增长速度。要保障未来世代能够获取各地的文献记录,认识这一问题的成因是首要步骤。

  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文学、技术与出版教授马丁·伊夫(Martin Eve)在此前的一项研究中,对700多万篇具有唯一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的文章进行抽样调查,最终发现其中有200多万篇文章未能妥善存档。

  尽管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知识,但这些知识无法得到完好保存供后期使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并非所有期刊或学术学会都能永久存在。例如,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缺乏全面且开放的存档,21世纪前二十年间,涵盖主要研究领域和地理区域的174种开放获取期刊从网络上消失了。

  对中低收入国家的学术机构、富裕国家中资金较少的学术机构以及全球范围内资源匮乏的小型期刊来说,缺乏长期存档的影响尤为严重。然而,研究人员、学术机构和政府未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

  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Confederation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COAR)执行董事凯瑟琳·谢勒(Kathleen Shearer)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用于数字资源保存的资金、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数字保存既昂贵又困难,这不仅仅是创建备份副本那么简单。”

  对于能够负担得起的机构来说,可以选择付费存档。然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存档往往不是优先事项。另一种选择是将存档与论文发表一同作为研究项目的要求,将研究成果存档到机构的资料库。

  将存档设为强制性要求还将鼓励尚未运营自己资料库的大学努力启动这一工作。南非开普敦大学理学院院长侯赛因·苏莱曼(Hussein Suleman)表示,如果广泛采取这一措施,高校或将成为知识的保障机制,使后代能够获取这些知识。让更多国家实施“法定缴存图书馆”制度也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作者或出版商有义务将新作品缴存其中。“法定缴存图书馆”的概念最初是为了确保至少有一个机构始终拥有每本已出版书籍的公开可用副本而设计的,在一些国家,其范围已扩大到包括研究著作在内。进一步扩大缴存范围并不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因为以法定缴存方式存档的资料并不容易查找,但这可以作为最低标准,确保如果作品的原始创作者无法继续支持存档,这些学术作品的副本仍然能够继续存在。

  增加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提高新研究的可见度,无疑是全球出版政策研究的重点。存档是学术的核心,如果获取知识受限,那么得以存档的研究将主要被西方国家的机构所主导,因此现在必须采取行动,确保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记录都能够永久保存。

  (练志闲/编译)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