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源泉
2024年06月24日 09: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4日第2918期 作者:[德国]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文 彭蓓/译

  作为人生命存在的高级形态,文化既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文化通过人的所想、所言、所为,以最优的方式完善作为个体的人,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世代相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人群的集体身份,使之最终融入历史进程的长河中。文化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文化引导人向内去捕捉生命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向外又通过表达与交流促进不同团体的相互理解,从而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会。文化既是稳固传承的,也是动态变化的。一切经由时间淬炼而出的文化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被世代传承,而同时在互动、迁移、贸易和创新中不断演变出新的文化元素,以应对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

  文化与文明高度关联

  究竟何为文化?从实践层面看,文化代表着改进、提高、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这些实践包括个人的实践、主体间的实践和集体的实践。无论从跨时代的视角,还是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例如科学史),都是如此。文化也必须反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这一法则适用于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生命体。必须明确的是,文化概念涉及的范畴十分宽泛,不仅包括通过艺术和音乐对情感进行熏陶,也包括通过教育和创新而实现的学术文化;不仅包括实现技术进步的隐形因素,也包括长期可持续的生命能量培养,如农业、动物养殖、手工艺和现代医学、体育运动、饮食文化等方面。文化并非只是一种装饰或点缀之物,其之于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地位不可取代。

  当然人们还必须理解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即何为文明。文明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为特定社会成员规定根本的、主导性的世界观,其中包括神话或世俗的世界观,在其他体系形式中均可体现;既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的特征形式,如外交和军事;富有特色的经济体系、立法和司法制度。文明与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息息相关,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以及防止外部威胁。此外,在任何社会中,与文化传统和文明自我调节相关的内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语言、居住形式与环境的融合(建筑、农业发展等)、时间管理(日历、传统节日等)、人体美的表达(发型、服饰等),其中也包括特定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文化与文明高度关联。没有文化,文明就无法稳定和维持;没有文明制度,文化也不可能存在。

  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日臻深入

  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性。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日臻深入的外国学者,我想借此从一个观察者和亲历者的角度对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一个简略的总结归纳。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基础。西周的文化奠基者结束了殷商时期的人祭神权制度,后来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核心的宗法社会制度;孔子学说在此基础上用“仁”“爱”“德”“善”“孝”“礼”等行为原则,为中华文明寻找到一条有效规范人和社会道德的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即使进入高科技的21世纪,反人类事件仍然在当今冲突频发的全球环境中不断闪现,这就更凸显出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原则的弥足珍贵。

  第二,中国文化中的“成人”之学至今仍有启发意义。这种“成人”之学认为,固然并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但通过一生不断地学习、完善和修炼,每个人都将获得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言语和行为方面修身养性,最终可以成为精神高贵之人。正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言,“个个人心有仲尼”。

  第三,中国文化始终高度重视历史在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是经验的储备池,是行为的反射镜。中国历史以汉字为媒介,今天的中国人可以通过甲骨文了解几千年前的历史过往。这种文化习惯可能对中国人而言习以为常,但对一个外来观察者来说,这种通过文字与自己祖先与历史直接关联起来的精神共振可谓令人震撼。

  第四,文字与历史的传承在中国古典思想中构成了一种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掌握各种文化实践的行为习惯,例如“六艺”、政治尚贤制等,这也让中国人民很早就建立了高度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与人才选拔体系。这种统一的文化标准也是中国实力经久不衰,实现和平发展、民族团结的一大因素。

  第五,中国文化富有不断自我革新与追求创新的精神。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的典范比比皆是,而创新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贯穿始终。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具备灵活地使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AI能够代替人工进行大量的文献搜索、数据处理、行政管理等一系列琐碎的工作后,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将日益显现。这些常被认为是“无用”的学问,如文化研究,将展现出人工智能无法给予的创造力和底层思维逻辑。文化是国民认知的蓄水池,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未来尚不可知领域问题的解决之钥,是构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