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词汇的语义变化历史
2024年06月21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1日第2917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利兹大学官方网站近日报道了该校跨学科伦理应用中心讲师罗伯特·摩根(Robert Morgan)在《哲学季刊》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诠释学的裁军”的新论文。报道表示,摩根在论文中提出,概念性词汇的定义发生变化,正在损害人们沟通和理解生活经历的能力。一个人在理解或交流经验、思想和其他现象时,由于语义上的改变,原本可用于这种目的的语言资源变得难以实现其功能。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诠释学的解除”,用以形容语义变化导致的词汇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体现在交际层面(就相关现象进行沟通)和认知层面(理解某种现象)。

  摩根认为,当个人或群体以偏离其原意的方式重复使用某个术语时,该术语就可能会获得与这种新用法相一致的新含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科学学院教授尼克·哈斯拉姆(Nick Haslam)概括了“概念蠕变”现象的两个不同方向:水平与垂直。其中,前者是指一个术语被扩展到涵盖不同的现象,如“难民”一词已不单指因武装冲突而流离失所者;而后者是被扩展到涵盖大致相同现象的程度更轻的情况,如“抑郁”现在也可以被用来指代平常、暂时性的悲伤而非临床疾病。当术语被解读为符合新的、扩展后的定义所代表的不那么严重的情况时,原义所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被淡化或忽视。摩根强调,语言对人们了解世界并进行交流探讨非常重要。当它变化非常之快时,这种感觉就像“踩在脚下的地毯被撤除了”一般。

  近年来,“觉醒”“煤气灯效应”“情绪劳动”等英语世界的热词偏离了它们原本的意思,使人们在试图表达其原始含义时面临困难。研究发现,“觉醒”一词曾具有传达危险信号的特定功能,被用于提醒非洲裔美国人在途经某些对其而言更危险的地区时要保持警惕。这一词汇从表达种族不平等相关意识到体现整体的进步性再到被一些评论者作为贬义词使用,现在,其最初用于安全提醒的语义已被“解除”。“煤气灯效应”最初指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操控,如今,在政治、新闻和社交媒体话语中被普遍用来表示“撒谎”或“误导”,可能会使得身处这种操控中的人无法轻易识别或理解问题所在。“情绪劳动”一词最初被用来描述服务人员为让顾客感到舒适而在控制情绪方面付出的额外努力。后来,该词在社交媒体上常被用来指代在家庭事务和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更多由女性承担的事项。摩根表示,令人担忧的是,当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一个词汇来表示许多不同的事情时,缺乏另一个词汇来表示最初所指的现象。例如,当一名咖啡师因为要在一天的工作中对每一位顾客保持微笑而筋疲力尽时,尽管其正在经历原始意义上的“情绪劳动”带来的疲惫,却可能难以在社会空间中向同事等表达这种感受,甚至自己也无法识别它。

  此外,“诠释学的解除”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意为之。某些个人或团体可能会将此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意图引发语义变化,以掌控对己方有助益的术语,或是对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者施加不利影响。

  摩根表示,有影响力的作家和演讲者应当多了解他们所使用的重要术语的历史,在必要情况下对引入新的含义保持警惕,以帮助缓解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语言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如记者和网络红人,应严谨对待其使用特定词汇的方式。不过,现实中也存在这种语言变化现象的正面案例,因为恶意行为者所使用的能够用于传播仇恨的语言也可被“卸下武装”。如果某个词汇是对某种社会群体的贬义形容,随着被相关群体改写定义并重新使用,这一词汇对用它来贬损他人者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摩根还提到,目前,聚焦认识论和诠释学层面不公正议题的文献在“诠释学的解除”议题上,理论化程度有待提高。正如开发新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应对这些问题一样,现有资源的改变,也可能引发新的认知危害,让那些被认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卷土重来。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