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全球经济依旧低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经济显著增长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尽己所能帮助欠发达国家走出经济低谷,实现了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积极拥抱世界的初衷。然而,长期以来,有关中国经济的杂音在西方社会盛行,而当前种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再度沉渣泛起。断言中国经济模式无法持续、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即将枯竭,以及由此演变出的“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此起彼伏。
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增长趋势,本报记者采访了坦桑尼亚时事评论员、独立咨询师弗朗西斯·塞姆万扎(Francis Semwaza)。塞姆万扎表示,纵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国内外双重挑战,中国经济依然以扎扎实实的成绩、稳中求进的态势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楷模与榜样。无论西方国家制造何种有关中国经济衰退的“虚假叙事”,无论这些叙事以何种形式出现并散播,都难以从根本上削弱中国经济固有的强劲生命力。任岁月飘摇与变幻,中国经济将屹立不倒、坚不可摧。
西方将媒体作为操控工具为时已久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未曾真正接受过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并将其标准化的思维与规范投射到中国身上。如今,当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地位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之时,不少西方国家深感不安,并臆造多种唱衰论调。您认为这些论调缘何兴起?
塞姆万扎:的确,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所创造的诸多纪录。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势头让美国的一些智库产生了急切感和紧迫感。例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题为《解析中国GDP》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实现了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高得多的GDP增长率。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形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报告分析称,自1990年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略高于9%,有时达到14%以上的峰值。这一增速远远高于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速,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虽有所降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肆虐最为严重的2020年,中国的GDP增速降至2.3%,但仍超过了世界大部分国家。
为缓解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战略焦虑”,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发起多种攻势来打压和遏制中国发展,其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媒体与网络,借此传播关于中国经济的种种“虚假叙事”,渲染有关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论调和不良预期。不少西方学者扬言中国经济模式将屡遭“碰壁”、处于“危机边缘”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虚假叙事”暴露了一种对华报道的傲慢与偏见,其核心是“中国威胁论”,意在扰乱中国经济正常发展进程,从根本上动摇世界对中国的信心。然而,由于毫无根据、站不住脚,它们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迎来幻灭的结果。
今天的西方国家不愿意、更不用心去了解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经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视而不见。中国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可持续、极富韧性的,且能够不断激发自身适应国内外出现的新环境与新形势的能力。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模式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都具有相当大的承受力与耐挫性。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经济先后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9年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将媒体作为操控工具为时已久。从本质而言,这只不过是一种廉价的政治手段,目的是转移人们对西方国家种族主义、高失业率、社会极化、贫困人口无家可归等国内社会问题的注意力。造成这些社会顽疾的根源在于,西方经济模式只基于少数富裕人群的利益,且这一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变得愈加难以承受。
中国经济释放回升向好信号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全球经济步履蹒跚的形势之下,中国政府从容应对经济新形势,不仅使自身快速复苏,也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对此您如何评价?
塞姆万扎:过去几年对世界人民而言都是充满艰辛的。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干扰,导致大宗商品生产和流通放缓。同时,国际形势经历着深刻变革,发生了许多重大国际性事件。这一切都使得全球经济处于低迷、难见曙光,世界各国均面临着保就业、稳增长的压力。应当说,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经济因为政府的治理不善而深陷泥沼,面临停滞甚至全面衰退的僵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内部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经济关系或多或少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令世界称赞的是,2023年中国实现了5.2%的GDP增长率——这一数据高于中国政府最初设定的预期目标,也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葆有企稳迹象,中国国内旅游业恢复了以往的活跃性,中国居民出游意愿持续高涨,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维持高位……这一切都释放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
同时,过去一年,尽管面临房地产行业疲软、消费需求仍需提振等困难,中国经济依旧取得了重要进展。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等,都向世界人民呈现出一个科技再攀高峰的中国。事实表明,中国经济成功顶住了疫情余波的压力以及不可预见的国际趋势影响。应当说,中国经济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对于仍面临“硬着陆”风险与债务危机的国家而言相当鼓舞人心。
运行良好的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政策作为经济目标实施的重要工具,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纲领性支撑作用。那么,您如何解读中国在过去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对于今日中国经济成就的意义?
塞姆万扎: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曾经书写的非凡篇章一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中国作为一方“投资热土”的巨大经济潜力;二是得益于新时代以来国家层面对于经济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中国政府于近年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通过优化生产力、减少失业率、保障供应链系统稳定等方式,确保中国经济体系始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庞大的工业体系推动,这一体系涵盖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等。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几乎每年都保持着快速增长,这赋予了中国经济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此外,中国各级政府勤奋务实的工作风格,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有优势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的热情。
中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新涌现的社会状况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与不确定性,并将此纳入覆盖多个经济领域的短期与中长期政策措施长远规划之中。例如,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扩大普及,社会保障日臻完善,中国社会生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近年来出现的超低生育率等问题,中国政府意识到,对于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中国而言,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结构的改变将对中国GDP增长率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政府也敏锐地察觉到,低成本劳动力的供应时代在当前的中国已经接近尾声,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创造大幅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出现消退趋势。因此,中国社会需要为当前面临的少子老龄化、劳动力萎缩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负增长等情况做好准备。正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指出的,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关系千家万户。为此,十八大以来,根据人口发展变化趋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先后作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随后,中国政府再次调整生育政策,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
如今,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西方国家必须尝试去理解这种成就背后的促成因素。西方媒体必须要理解的一点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独有优势例如高效管理机制、长期稳定性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与西方经济体系相比,中国经济体系是一种设计良好、以人为本的体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人民的深厚根基之上。受益于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发展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提高民生福祉的有力承诺,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效益惠及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今天的中国迈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中国经济体系所带来的全方位、综合性效益已超越国界、惠及世界。对此您如何评价?
塞姆万扎:许多国际机构和经济预测者在分析中国经济的全球性效益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鉴于中国经济在实际中的表现优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多次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数据。该组织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积极因素。该组织也预测称,到202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到26万亿美元,中国之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与美国的差距也将大幅缩小。
几十年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贡献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持续下去。应当说,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既对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的发达国家有借鉴意义,也对经济仍处脆弱中的发展中国家富有启迪。如今,中国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改善欠发达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贸易流动和互联互通。此外,中国增加出口的经济承诺值得称赞,这将有助于填补国外基本商品的供需缺口,也将反过来加强中国国内经济的内生动力。
今天,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发起的遏制措施被证明是无效的。与此同时,相关遏制措施对国际经济关系也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对供应链流动干扰的增加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率飙升。这些举动显示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不成熟,不仅对中美两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伤害,也损害了美国本土经济的实际利益。令人钦佩的是,面对西方制裁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中国领导层彰显了勇于克服困难的强大决心,以及探索新型经济政策的出色能力。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即是这种决心与能力的典型体现。众多国际观察家认为,中国推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经济新政策之后,中国将更专注于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而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事实上,“科技创新”之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西方所宣称的“时髦词汇”,而是实实在在应用于中国生产实践中的“经济增长点”。
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产品生产和供应的扩大,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深远的国际性效应,数量庞大的全球人口尤其是欠发达国家人口,能够以更富竞争力的价格购买更高品质的产品,中国工业领域也将在国际层面进一步脱颖而出。一直以来,中国从未停止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在不同时期曾经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周期性挑战,但中国经济最终都能够及时适应并进行灵活调整。中国决策层始终能够站在高处,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与坚定意志给予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好的承诺。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