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凸显世界意义
2021年07月28日 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8日第2217期 作者:袁佳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现代化所具有的具体形式出发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新道路,既注重中国国情,又彰显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向发展中国家揭示了立足自身实际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政治视角充分展现了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从经济视角反映出我国长期走共同富裕道路;从社会视角彰显了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心;从文化视角反映出把人民放在突出地位;从生态视角表现出我国坚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基于发展历史和具体国情,我国最终确定了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也充分向世界印证了国家实现繁荣富强必须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其特色就在于结合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实际国情,使现代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通过对现代化历史发展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能够极大地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曾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和困境,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诸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存在类似的发展问题。所以,基于国家发展历史、现有国情等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发展基础、价值选择、政治保障等先进经验,可有效为发展进程慢、致力于谋求独立发展的国家提供借鉴,使其进一步拓宽实现现代化发展之路。通过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发现中国破除艰难困境、获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关键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成功范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也可充分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即把现代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通过改革开放来巩固、建设和发展现代化。正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才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现代化道路,它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获得的经验就是固定统一的发展道路以及模式并不存在,现代化发展模式已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坚持基本原则同自身实际相结合,其发展道路必定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启示就是:现代化发展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恩格斯曾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换言之,无论何种制度,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东西,需紧随时代、社会的变迁发展,进行持续性改革和优化,现代化道路也不例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国家展开现代化改革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既表现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反映在实现自身发展后,切实履行大国担当,积极承担国际发展重任,用自身发展成效为需要帮助、面临困境的国家提供支持,依托自身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使落后国家逐步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我们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也展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胸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入发展,亦需要加强与全球各国的交流互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面临新挑战。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依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倡文明互鉴,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进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互动,在现代化发展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建党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百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强有力地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的,是存在多种多样方式的。基于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通过创新发展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国与全球各国发展的相互融合,这条道路具有世界意义。

  (本文系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UNPYSCT-2020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