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应急管理新路径
2020年07月01日 07: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张运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没有完全消除,但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推动高校有序复学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迫切需求。尤其在当前毕业季窗口,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位,落实就业或离校程序,正成为大部分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具有师生来源地域广泛,学习、科研和生活区位高度重叠、人员流动和聚集频繁交叉等特点,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多元。因此,加快推进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蜂巢思维”的网格化、互补型、恒温式特点,探索高校应急管理新路径,提升快速、有序、高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进“网格化”的教育管理布局

  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疫战略是我们迅速取胜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大到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小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体,迅速形成一个个相对静止又彼此嵌套的网格,为管控病毒蔓延、掐断传染路径提供了基础保障。高校作为相对特殊的单位部门,可以通过这次疫情反思自身,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高校是青年学子群体的集聚场所。他们思维活跃、嗅觉敏锐,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当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容易产生强烈非理性波动,造成管理压力。为此,宏观层面的统筹调度和微观层面的密切配合,是提升校园应急治理能力的关键。传统“金字塔”型组织体系强调层级管理,结构严谨、形态稳定,但难以适应信息、物资和人员等要素的全域覆盖和快速调配。事实上,蜂巢网格是自然界中耗材最少、覆面最广的组织结构。面对突发事件,高校应推进“蜂巢式”管理布局,构建网格管理单元,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优势互补为保障的管理系统。

  首先,按照一定的功能或区位标准将校园细化为管理条块。通过基层全域覆盖,实现定位精准、底数清晰、责任明确、方法到位、督促严实的管理格局,能够有效控制非确定因素的扩散路径,最大限度把控影响范围。其次,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横向编织学校决策—基层管理—个体防护等彼此嵌套的管理网格,纵向构建学院—班级—寝室等互为补充的管理网格。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不同网格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打破不同网格间的信息、物资和管理壁垒,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分析事件发展势态,并且依此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再次,师生群体的主动参与是有效发挥网格管理优势的充要条件。合理划分行政决策、基层管理和个体参与的职能边界,以规则治理为基础、以权责下移为动力、以节点管控为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全体师生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安全治理共同体建设,大幅提升网格内生性服务和管理效能。

  完善“互补型”的多元协作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事实的确如此,处理突发事件往往涉及面广且复杂多变,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跨界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所必备的多元化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应急管理能力。如医疗卫生、危机排查、快速反应、协调沟通、法规运用、心理调适、舆论引导等不同领域的人力或资源投入。传统割裂式、拼凑型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多元多变的复杂危机。蜂巢是以生物逻辑建立起来的集群模型,次级单位之间区位明确、有序补嵌。这种职责明确、系统分工、强化合作的“互补型”协作体系对防控和复学可以在不同功能模块间形成有效组织,因此对于高校应急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强化领导指挥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在历次重大危机事件中,党的组织体系都彰显出高效运转的强大优势。面对特殊时期的复学挑战,高校理应担起责任,充分认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建立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体系,实现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高效调度。其次,完善分工协作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往往涉及跨界性的危机处理和资源整合,高校多元化的人才资源是应对复学挑战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强化科学导向,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力量和规模调整。建立由公共管理、卫生安全、心理疏导、舆情监控等多学科人才密切配合的应急管理团队。必要时,引进校外安全、卫生和宣传等部门共同参与,打造专兼结合、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的应急管理拳头力量。再次,构建分层推进体系。突发事件对高校发展的冲击往往是多方面的。面对千头万绪的正面冲击或次生影响,高校在演奏好应急管理“交响曲”的同时,还要善奏危机处理的“协奏曲”,分阶段、分层次、分轻重地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应变。如通过实践证实的以线上教学替代坐堂授课,降低人员流动风险。

  构建“恒温式”的常态调适机制

  排除危局是为了有效应对变局,更好地把控大局。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干扰,高校既要着力化解危机,又要统筹发展大局,强化应急管理和常态治理的协同。尤其是抓好关键步骤、关键领域、关键群体,一手抓突发事件处理,一手抓治学生态恢复,实现由“战时状态”向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平稳过渡。推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高校同样要做到快速研判、多措并举、强化保障,为教学、科研、生活营造相对稳定的办学环境。

  首先,强化重点工作保障。传统的应急管理体系往往注重眼前危机排除,忽视常态化教育管理秩序保障,因而常对高校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应强化对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高校基层职能的保障。尤其是制定合理的应对预案和有效的补救措施,提升高校基本职能的正常运转能力。其次,紧盯难点工作落实。不同的突发事件影响的程度和对象各有区别。在当下复产、复工、复学有序进行的形势下,高校面临的毕业就业、思想疏导等压力尤为突出,这也是影响校园稳定乃至发展大局的难点和痛点。强化底线思维,以“快、实、准、硬”的工作步调,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既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之需,也是高校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生动体现。此外,做好长远工作规划。正如前文分析,有序应对突发事件只是应急管理的起点,高校还应从内涵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危机管理纳入科学治校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建构风险预判和危机应对的科学机制,强化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查漏补缺,兼顾整体与局部、大局与细节、硬件与软件,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唯有如此,才可实现以长效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赢得常态化的稳定治学生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