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社区党组织应急管理能力
2020年07月01日 07: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王炳权

  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在应对每一次重大风险挑战中的制胜武器。只有全党全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形成应急管理的最大合力。

  实践证明,城乡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应对公共性、全局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决定性因素。为使突发性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我们需要大力强化城乡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

  以灵活高效为导向加强应急管理的领导力建设。党的领导力所造就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对于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以及降低突发性事件可能带来和造成的巨大损失起着关键性作用。强化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需要推进基层党政部门的领导力建设。一方面,市县两级党委可设立城乡社区治理委员会,履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督导落实等职能。在街道社区健全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区域议事、协调联动平台,推动党建引领城乡社会治理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健全党委部门参与处置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机制。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把纪检监察、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纳入领导小组,增强组织动员工作的力度,加强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调度,形成应急处置工作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格局。

  以整体协同为目标优化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在应对每一次重大风险挑战中的制胜武器。只有全党全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形成应急管理的最大合力。有鉴于此,应引入整体性政府理念,以整体协同为目标,全面优化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健全“大工委”“大党委”作用发挥机制。在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工委”“大党委”组织联建、项目运作、资源共享、监督考评等运作机制,共商共议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和区域发展事项,推动发挥实质性作用。二是要以增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努力推动所有社区都建立党组织,深化“党员联户”制度;加强物业党建联建,完善小区党组织书记和业委会主任“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联席会议等机制;强化小区党组织对物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的领导,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三是要尽快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整合部门“七网八网”“七员八员”,统一划分治理网格,建立一支全科网格员队伍。通过调整组织设置、建立功能型党组织等形式,推动党组织设置和治理网格有机融合,强化党组织在网格管理中的“红色枢纽”作用,使每一个城市基层治理网格都能成为应急处置网格。

  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推动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建设。现代应急管理十分强调管理重心前移、预防为主、防备在先,强调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能够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控制事态,化解危机,转危为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实践中,要减少突发事件及其损失,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常态化建设。为此,一是要努力建好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中心功能布局,科学合理构建服务体系,强化综合服务、协调各方功能。市级党群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区街道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的统筹联动,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理顺运转体系,使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在城市开展党建、治理、服务工作的实体性节点;在应急状态下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中枢前哨”。二是要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构。依托四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各级党员志愿服务管理站所,加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整编,实行辖区服务队伍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制度,由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三是要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实操拉练、实训比拼。尤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开展实战演练。着力建立若干组织有力、反应迅速、标识规范、纪律严明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确保在应急管理中的战斗力。

  以群策群力为路径推进应急管理中的公民合作。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认识到单一依靠政府机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必须走群策群力的路径,推进应急管理的公民合作,促进公民群体之间的互助、自治与合作。一是要做强群众议事平台。建立健全基层社区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社会参与机制;搭建“居民说事厅”“圆桌听证会”“小巷公议会”“墙门月光会”等协商议事平台;持续激发社会“内生力”,在党组织主导下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在此基础上,健全信息搜集、定期例会、议事规则、交流联谊等工作制度,引领吸纳各类草根达人、“意见领袖”变为党的工作力量。把党组织的意图贯彻到社区各类自治组织参与治理的举措中,实现党组织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共治。二是要健全群团带动机制。注重基层党群工作联动运作,积极引导基层群团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共建阵地、共享资源、共办服务,推动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牵头的群团工作例会制度,围绕党政所需、群众所盼、群团所能,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工作,使群团组织成为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另一条战线和一支重要力量。三是要努力培优育强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居民互助类等基层所需的社区社会组织。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明确由属地街道两新工委专人指导,社区党组织落实兜底管理。重视社会组织在承接公共服务、引领行业自律、推进公共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拆迁安置、老旧小区改造、社会化养老等基层矛盾较多的公共治理项目中,拓宽社会组织的参与介入渠道。

  以主动引导为原则强化应急管理中的舆情掌控力。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中,党政部门不仅面临着如何科学高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问题。同时,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会引发更为严峻的舆情问题,尤其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突发性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管控和疏导问题,最大程度地为政府部门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实践中,为进一步强化舆情掌控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首先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精干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及时、准确、有效地收集和上报突发性事件信息,为快速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要健全应急信息主渠道发布机制。搭建重大突发事件官方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注重把握信息发布的统一口径、统一路径。最后要积极搭建党建大数据支撑平台。这就需要打破部门行业信息壁垒,建立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整合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搭建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综合服务管理云平台和大数据。

  以谋在长远为战略,夯实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只有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各方面未雨绸缪,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为此,一要建强一支素质过硬、善治理的领头雁队伍。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选聘、选派、选拔等方式,把经过检验、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不断增强基层领头雁的治理能力和斗争精神。二要努力完善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落实资源机制。建立健全以街道社区为主平台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把各个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投向社区的资金、面向社区的项目整合起来,增强自主权、调配权。指导各区街道用好用足各级党费,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基层各个角落。三要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的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关心关爱制度,及时表彰先进,在特殊情况下适当扩大表彰比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激励形式。同时,积极创新和落实容错纠错制度,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有效、高效地参与应急管理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