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精细化社会治理之道
2020年04月22日 0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2日总第1912期 作者:门静

  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的总体要求以合理高效、精准科学为显著特征。为有效保证社会治理沿着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发展,则需强调在绩效原则引导下,通过完善组织体制和机构设置,进一步改进治理流程环节,促使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手段等转变更新。

  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的要求主要是相对于以往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粗放型管理、经验主义式的社会事务治理思维来说的。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强调必须遵循社会治理本质规律,做到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对治理核心领域实施精准发力。所以,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应当持续深化对社会领域运行逻辑和治理一般规律的理解,善于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专业的技术手段、精细的评判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准确研判、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考验的能力,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精细程度和综合效益。

  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的总体要求以合理高效、精准科学为显著特征。为有效保证社会治理沿着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发展,则需强调在绩效原则引导下,通过完善组织体制和机构设置,进一步改进治理流程环节,促使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手段等转变更新。作为“增量优化”的改革方法,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转型经由顶层设计、基层建设、问题导向、策略创新、考评标准五大枢纽的锻造,直接将精细化目标导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使社会治理在各个层面实现“无缝衔接”。

  首先,注重顶层设计。聚焦解决社会治理实践中归口不到位、协调不畅、资源力量分散等现象引发的碎片化难题,为构建精细化社会治理体系创造基础条件。应当强化基于跨行政区域、跨公共组织、跨公私合作的综合联动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操作程序和业务规则,从细微处不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精细化过程无疑需要推动多元治理方式和治理主体参与路径的制度化、规范化、稳态化,并最终形成社会的一种公共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这种运行模式要求准确界定各个主体本身的职能范围,做到各尽其能,打造公共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善治架构。特别是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牵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定位更多地倾向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公益服务等领域。同时,政府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框架,重点加快信息网络、慈善公益项目、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相关立法规范,由此确保制度执行彰显“闭环”效应。

  其次,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很明显,基层社会治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把社会组织和社区始终作为实施精细化社会治理的着力点。通过今年新冠疫情防控过程能够看出,各方面社会力量在打造协同平台、捐赠款物管理、帮扶特殊群体、参与应急救援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折射出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全方位功能。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还要继续出台一批更富含金量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培育扶持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尤其应看到社区在日常社会治理运行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比如,社区可以为高龄老人、儿童、贫困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为社区百姓提供多层次优质便捷的服务,弥补公共部门服务的相对局限性。基于此,要注重结合群众需求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健全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在基层治理中创新机制举措,解决好精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再次,处理社会特定问题。处理社会特定问题是落实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要求的基本目标,突出问题导向是促使社会治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的重要方法。从现阶段来看,特别应注意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对各类重点人群实施服务管理问题、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社会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问题、城乡重点区域治安整治防控问题。只有摸清问题底数,才能坚持问题导向。为此,可根据对利益诉求内容、主要风险指标、人口结构类别等信息的研判排查,准确把握治理需求。同时,基层要推行社会治理台账工作方法,更多更好地关注困难群众与弱势群体,主动跟进服务。

  复次,改革治理方式。改革治理方式对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重点是必须调整粗放型、囿于经验主义视野的管理理念,充分考虑治理面向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按照现实条件和实践要求采取各种因地制宜、精细化的工作举措。要确立大数据治理观念、信息网络治理观念。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智能运营等方面的技术手段,推动多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扶贫帮困、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民生、养老事业等相关领域提供精准公共服务,做到精准反馈治理信息,更加富有成效地协调处理好社会领域内的各项公共事务。目前,各级政府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已经充分积累了各类公共服务基础数据,专门对这些数据作出提炼分析,能显著提高社会事务治理的精细程度与靶向性。公共部门应在进一步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对治理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把建立于同一数据体系中的社会治理门户网站群、市民服务热线、移动互联无线接入端口与行政服务大厅有效串接起来,深化与市场主体的合作交流,形成线上与线下全面融合的社会治理结构。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必须具备专业化的工作团队、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理念、社会工作综合性的方法与基本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嵌入城乡社会网络,在开展社会救助、基层社区服务、劳动力就业援助、困难群体权益保障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最后,完善各项治理指示标准化。完善治理评价指标和优化具体治理环节,可以促进社会治理更为精细化。毫无疑问,标准化问题是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的一大核心问题,能够让整体工作在完成质量、社会效益、推动进度等方面有规范可循。所以,必须以标准化作为切入点,出台完善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应标准和执行规范,使“标准化+”从广度上关联社会治理各主要组成部分,在深度上渗透到各种社会事务的办理程序中。现阶段尤其需要在社会治理数据采集分析、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社区服务建设等重要治理事务上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与此同时,对于治理的业务流程,除了继续突出目标计划制定、工作动员部署、责任事项分解这些常规环节,还要重视创建科学的绩效诊断反馈机制,加强对事关治理成效的具体流程实施全链条跟踪控制,从而使治理资源配置过程日益精细化。

  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应努力达到的精细化要求不完全是管理技术化,还着重强调从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构建和治理实践执行等层面综合把握。当然,落实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要求,其基本指向在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应将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的战略任务置于较长历史时段的宏观背景下,由此对其总体目标定位才有深入准确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进程,关键是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求和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履行为人民服务职责。这就要以人民利益为圆心、以精准施策和协商共治为半径标准,激活精细化服务内生动力,绘就社会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