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彭本红: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担当
2017年06月21日 08: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1日第1231期 作者:陈虹 彭本红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与生态形势日益严峻,新的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经过多轮协商与谈判,2015年12月12日,近200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里程碑。《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之内而努力。该协定不再采取过去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模式,而选择全新的模式,由各个缔约方依据本国的发展情况,制定独立的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每5年对各国的实际减排情况做出评估。在国际经济体制中占重要地位的美国、欧盟、印度等对此协定表示强烈支持。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中国把能源治理列为关键议程之一,通过加强对话沟通,开展务实合作,同美国、欧盟、加拿大、俄罗斯等共同处理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问题。

  坚决维护《巴黎协定》

  然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在Twitter上声称“全球变暖是中国为了遏制美国制造业所创立的一个骗局”,并以总统身份签署了一份旨在废除前任总统奥巴马的“清洁电力”计划的行政命令,并颁布了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新能源独立计划,而前项计划是奥巴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重要措施。2017年6月1日,特普朗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表示在对美国公平的前提下,可能会重新开始协商新的条款。对此,联合国回应,不会因单方面要求而重启谈判。

  面对美国总统的这一举动,中国政府表示,将坚决维护该协定,承担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不会改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和政策行动,并始终遵守之前在协议上做出的承诺。欧盟此前也表示,无论美国是否履行在巴黎大会上达成的协议,欧盟都会坚持原有的责任路线,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削减污染排放。欧盟一直以来都是气候治理的重要推动者,在减排方面,为其他国家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在减排方面也比较积极,在气候治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前印度政府就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33%—35%的目标,以支持全球气候治理,实现联合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为此,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其太阳能装机容量从2010年的1万千瓦增至2016年底的1000万千瓦。

  加强合作 承担责任

  在谈判结果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美国采取单边行动退出谈判;欧盟虽承诺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援助,但其提供的额度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因此,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在于,调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与分歧。

  首先,应加强资金、技术合作,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其一,有关减排资金的投入。发展中国家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应该在气候治理中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投入,并把这些帮助落实到具体的领域。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以后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其二,有关减排技术的转让与应用。世界经济结构要实现由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而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反对气候变化技术国际转让,以知识产权保护、产权私有等借口拖延履行承诺,此举无疑会阻碍全球气候治理前进的步伐。只有世界各国共同践行气候治理,才能真正迎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时代。

  其次,正视历史与现实,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欧盟在量化减排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承诺将于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但作为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美国,对气候变化的回应却不太积极。此前,经过多方谈判与协商,美国承诺到2025年,较2005年减少28%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气候变化治理作为奥巴马的遗产性课题本该受到美国政府的特别关注,然而特朗普上台后的行为却让此课题受到阻碍。回顾历史进程,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相比而言,截至2015年,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当今,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却享有干净清洁的环境。考虑到现实情况,美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资金、技术领域率先大力扶持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试图独立于全球气候治理之外。只有南北两方凝聚共识、共担责任、携手合作,才能彻底解决气候治理这一难题。

  凸显中国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中国政府既是倡导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推动者,又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的实践者。未来,中国应继续发挥大国影响,团结各方力量,维护国际间公平与正义,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带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城市间协同治理,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

  其一,抓住机遇,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方代表对《巴黎协定》的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境下,应确立并维护好气候治理引领者的地位。领导不是操控、命令其他国家,也不是把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纳入本国的治理内容。中国的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理念、方向上的领导。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由中国率先提出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国内的工业结构,这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正面的示范效果。

  其二,发挥大国影响,构建新型外交体系。中国可以利用气候外交这一机遇,实现外交思维的转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南南合作投资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进行气候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空间,拓展战略定力,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全方位提升国际话语权。

  其三,化挑战为动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确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60%—65%,二氧化碳排放量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减排压力很大。我国应当把握机会,顺应世界能源调整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开发清洁生产的技术。充分利用减排倒逼机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与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大气治理领域。

  其四,开展城市间协同治理合作,推动低碳转型。随着城市的交流日益增强,加强城市之间在技术、制度、实践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推进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主体,因此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是处理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全球化使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间协同治理有利于减排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有利于推进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应率先承担应对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

  其五,利用技术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可以化危为机。技术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不仅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环保技术、设备,还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投资者、企业家进军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领域。建立国内新的环保标准,利用技术创新,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维护国际气候治理行动中的公平与正义,切实履行本国的减排目标,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转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