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父己觯
2021年09月15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5日总第2252期 作者:王元黎

  

  卫父己觯,通高17.4厘米,口径9.3×7.6厘米,重980克,属商代晚期,20世纪5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扁圆体,侈口,束颈,腹微鼓,圈足,有盖。盖微鼓,顶置一菌状柱,上饰涡纹。盖面以柱为中心对称饰有两组兽面纹,颈和足饰两组形态不同的带状夔龙纹,腹饰两组兽面纹。此器造型庄重,通体只有兽面纹和夔龙纹两种纹饰,装饰手法也不同于当时主流的“三层花”繁缛精细。整器没有地纹,只有深沉凸出的高浮雕主纹,故而显得十分粗犷醒目,给人以威严凝重之感。盖内铸“卫父己”三字铭文。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人据此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后多沿用之。近世学者多用表述更为准确的“兽面纹”称之。在几乎整个商代和西周早期,兽面纹在青铜器纹饰中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广泛装饰于器物的腹、肩、足、盖等显著部位,是“地位最显赫、含义最神秘、结构最成熟的纹饰”,与之同时代的其他纹饰几乎总是作为陪衬和附属。殷墟中期,兽面纹的主体部分开始出现较多的浮雕,有的凸出部分已有一定厚度。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觯为小而圆的饮酒之杯,基本造型为侈口,束颈,深腹,圈足,大多有盖,器形多为椭圆或圆形,极个别有方形。觯又是重要的青铜礼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代酒器众多,爵、觚、斝、角、觥等不同类别如何区分,除了器形外,容量也是重要的辨别方式。郑玄注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韩诗外传》亦有此说。郑樵《通志·器服略第一·尊彝爵觯之制》:“爵与觯皆饮器,觯大而爵小。”可知觯比爵和觚略大,但使用的普遍程度和数量比例要远远低于二者。

  青铜觯初见于商代晚期,为殷人首先使用并大量流行,是殷人尚酒的产物。商王朝灭亡后,青铜觯仍大量流行于殷遗民中,一部分周人受到影响也开始使用,故西周早期亦较为常见,基本取代了觚的地位,一直沿用至东周。但西周早期的青铜觯与殷墟的相比,风格开始简朴化,带盖觯大量减少,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纹饰装饰,都不似殷墟的精致奢华。通常是筒装小杯状,矮而垂腹,也有细长觚状的,线条流畅优美。

  青铜觯流行时间不长,数量也不算多,一般发现于出土铜礼器较多的墓葬中,单位数量以1件居多,多也不过两、三件。如妇好墓出土铜器460余件,其中觚53件,爵40件,但觯只有2件。商代晚期,青铜觯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关中地区,安阳是青铜觯流行的中心区域,其中殷墟出土数量最多且铸造精美,满足了殷人饮酒及祭祀的需要。《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许多场合,礼器往往又是祭器,通过祭祀活动体现礼制。“卫父己”觯记录了祭祀者的族氏与祖先称号,“卫”是作器者的族氏,“父己”是所祭祀之祖先,铭文表示此器是“卫”族为“父己”制作的祭器。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