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守护神”
2020年03月26日 0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6日第1894期 作者:杨丛

  张伯驹,1898年出生于河南,后随父定居北京。他天资聪慧,喜欢博览群书,艺术兴趣广泛,对中国古代书画、诗词、戏曲都有高深的造诣。尤其在古代字画鉴赏方面,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每有看中的字画,就不惜重金买下。

  抗战时期,文物流失严重,这让张伯驹萌生出强烈的保护文物愿望。在一次活动中,张伯驹见到了清皇族溥儒藏有唐代名画《照夜白图》和被誉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很是羡慕。可没过多久,《照夜白图》就被一个商人买走。张伯驹得知后,急忙联络官方加以阻止,但画卷还是被贩卖到了国外。痛心之余,为了避免《平复帖》也流失海外,他多次向溥儒求购,但对方要价20万元,他一时无钱购买。后来,溥母去世,溥儒急需钱,才以4万元成交。事后他才知道,一个商人又向溥儒出价20万元,想买下《平复帖》转卖日本人,所幸自己抢先了一步。

  树大招风,张伯驹的家底和收藏举动引起众人关注。1941年的一天,张伯驹到上海开会时,不幸被特务组织绑架,绑匪开价300万元,否则就扬言撕票。面对威胁,当妻子前来探看时,张伯驹平静而坚定地嘱咐:“我知道家里钱不多,但那些字画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如果你们卖了,我就不出去了!”幸运的是,几个月后,迫于社会多方面压力,绑匪索要40万元赎金后释放了他。

  日本投降后,众多文物纷纷流落民间市场,其中就有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的《游春图》。张伯驹一得到消息,立即劝说故宫博物院院方购买收藏,可商家要价220两黄金,故宫博物院经费紧张无法收购。而张伯驹收藏了多年字画,经济也不宽裕。情急之下,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变卖了一处房院,将《游春图》买下。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主动将收藏的22件珍品捐给故宫博物院,有8件为无偿捐赠,其中就有《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等绝世珍品。知道他生活拮据,政府补助他20万元,但被他婉言谢绝了。后来,张伯驹出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得知馆内文物稀少不全,当即又捐赠出几十件藏品。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张伯驹一方面不惜家财性命地收藏,一方面又分文不取的捐赠,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其实,他在《丛碧书画录》中就已表明了心志:“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到外国……予所收蓄不必终身为予所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富贫起落心淡然,半生执着守珍品。张伯驹守住了一轴轴字画珍品,也展现出一代知识分子动人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