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作:画家的“眼睛”直通创作的“心灵”
2018年04月24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4日第1437期 作者:董伟作

  画家用眼睛观察,用笔头说话,但是怎样看、怎样说,却是千差万别。

  写实主义画家依照生活本身的形式表现生活,浪漫主义画家则会把事物分解组合。但凡绘画,素材都源自生活,从撷取素材到创作都要有一双“画家的眼睛”。

  珍惜第一印象

  观察非常重要,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特征”。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我们要记住‘主要特征’这个名词。这特征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艺术的目的是要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突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这段话强调的是特征的重要性,而要抓住特征首先眼要准,注重“第一印象”。艺术造诣很深的画家都储存了“第一印象”这类具备主要特征的素材,所以他们有极强的默写能力,画什么都信手拈来而且生动感人。

  对于各种绘画创作来说,素材细部的现场记录也都是必需的。因为人们对物象“第一印象”的感觉过程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起初鲜明,但很快就会被许多因素冲刷模糊。所以,要更好地把握形象,必须要即时描摹详尽,这样最生动和准确。因而在写生课上,我每每告诫学生,写生过后不要随便改动写生稿,想要修改、整理则换另一张纸画,这就是为了保留生活中生动的“第一印象”。感觉久了就会迟钝,特征不容易找到,创作就会失去有说服力的形象。修改写生稿是下下策,善待和珍惜“第一印象”这个第一手资料,就是善待和珍惜眼睛的观察能力。

  人们首先看到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而是内容(即理解),再而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发展到对物象抽象形式的概括提炼。每个过程都是有选择的,眼睛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古代交通、信息、饮食起居都不便的有限条件下,画家“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式之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这样,画家练得“不同寻常的眼睛”,才能以目识心记的方式将名山大川收进眼底、纳入心中,从而默写出来。在这种模式中,画家的“眼睛”与“心灵”配合得天衣无缝,它们的选择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

  经过筛选而留下的形象不仅体现外部特征,同时抽象出美的形式,有助于画面的布局,写实而又浪漫。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有一种莫名的气息在感动你,那就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气息——艺术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存在于多种绘画中,激烈躁动的画如此,沉静内蕴的画也是如此,它源于自然。所以如果说,成功的作品得自于最初的敏锐观察和选择也是不过分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灵不同,则眼睛不同。譬如,在画室写生同一个模特,即使同一角度,模特的形象也会被表现得不尽相同;色调、风格、神态气质、或瘦或胖、五官大小形状等都不一样,各有特色。

  一次在山区写生。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对一处鸡棚的形式感和生动性感兴趣,于是大家陆续画这个鸡棚,一拨儿画完换另一拨儿。但是,等作业集中评讲摆在一起比较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画出来的都不一样,甚至悬殊很大!分别在侧重点、造型、构图、色调上都有很大区别。明明是画同一个场景,却呈现出各种风格,非常有意思。这些现象表明:在选择素材和描摹的过程中,不乏个体心理的、素养的因素以及表现能力的综合影响。事实上,从搜集素材到创作,对于原型、题材和体裁以及绘画手法的选择,心灵趋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心灵之于眼睛,可以分两部分来议论。

  情感因素。但丁说:“你的感觉力从实物中抽取一种印象,便展开在你心里,使你的心倾向于它,这倾向就是爱,这是心和物之间经过喜悦而发生的新联系。”(《神曲·净界》第十八篇)人们的认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人们的情感状况是不同的。美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只有带有喜爱的感情去观察感知它,才能产生深刻的认识,进而才去表现,这样不仅可以表现表象,而且能表现内涵。作者对对象漠然视之甚至厌恶,而能将它画得美、画得感人,是不可想象的。

  数年前曾被宽银幕立体声神话故事片《山佐鲁德的一夜》所感动。在当时少见的功能先进的影院里,在令人惊讶的整整一面墙的巨大银幕上,画面震撼心灵之美至今难以忘怀。有这样一幕:巨大的银幕上,天使般美丽的公主匆匆穿行在仲春的桃花林里,扑面而来的明媚得叫人晕眩的满目繁花,共鸣得能把人包裹起来的音乐,那种音效、那种美感真是无以复加!岂止是动人心弦,简直是被全方位的完美所俘虏和融化了!那种美好使我从未有过地产生了要画出那种春天与繁花的强烈愿望!于是夜以继日埋头创作,辛苦也不觉得,直至作品完成。假如没有那感动,一般是不会如此沉迷的。

  观察和感悟的深度。所有事物如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般,都不是孤立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画家必须把握这个联系,做有心人,勤于学习,善于观察,才能提高眼睛的敏锐和加强感悟的深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现象上捕捉到本质。正所谓“有感于物,有悟与心”,从平凡中见神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这个能力。

  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那是学者兼艺术家、作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非常喜欢那种独到脱俗、余味隽永的漫画):一个孩子在为四只椅子腿“穿鞋”,题目就叫做“椅子四只脚,阿宝两只脚”。这画面和题词真是太妙了!先生抓住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用极为简略的笔墨就勾勒出那生动感人的瞬间,把可爱、天真的童心和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艺术的敏锐和深邃绝对是唯高手和仁爱者才能观察和感悟的。最近看到老树的画,非常不俗,颇有丰子恺的韵致,想必其修养、观察和感受力都不凡。

  绘画的本质是创造

  发现美,只停留在搜集素材阶段是不够的,体验生活和搜集素材的最终还是创作。这里也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小例子。一次在野外写生时,曾经听老农说过一句话,话朴实得掉渣:“噢,画画儿的。画画儿,心里出!”“心里出”这几个字简直道出了绘画的要害!明明是“眼睛”在看,却说是“心里”出,那么他所强调所注重的就是“由心灵来改造加工”这一特质。这说明,人们广泛认识到绘画是一项创造、一项加工改造的活动,即绘画的本质是创造。

  从看见到撷取再到创造出新的画面形象,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选择和采用题材与体裁到完成作品,始终贯穿眼睛的观察与鉴赏力。因而,提高欣赏水平对于创造又是重中之重。

  有句俗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样说,似乎“外行”只受到感官的刺激,属于不懂画,只有“内行”才懂画;这个“门道”往往被定义在“技法”这一环节,而其他的则被忽视,其实这样说也不正确。实际上,这“门道”可以是画面所有因素:构思、构图、色彩、造型、寓意、技法,等等。如果简单地将会不会作画分为“内行”与“外行”,则有失偏颇。因为这只停留在绘画的浅层,而忽略了绘画的整体信息。只要是能与作品共鸣的心灵,就是至少应该或者部分属于“内行”之列。对于有些作品而言,专事绘画者未必一定能称得起“内行”,不能真正产生共鸣就不能完全称为真正的“内行”。另外,每一种绘画都有欣赏它的人群,欣赏绘画也存在类似欣赏音律的“和者盖寡”的情况。

  美展上总有不事绘画的热心者,其中不乏学养丰厚、眼力厉害、颇具鉴赏力的人,他们的见解往往很精辟,甚至是身在画界的人都不见得能与之相比,所以对“内行”的界定不应概念化和狭隘。而眼睛看到和心灵感受到的,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可教与学,就像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能完全地教与学一样。

  总而言之,画家要修炼一双“厉害”的眼睛,使它具有非凡的欣赏鉴别能力。使画面向完美发展,要处理整体构造、气氛和细节,要感知与分辨“整体”和“微差”,所谓“厉害”就在于此,素质的区别也在于此。看起来似乎是一点小差别,而“小差别”却源自“大不同”,优秀者之所以优秀,是“厚积而薄发”的体现。

  艺术以多元化全方位立体的状态发展着,提高眼界,学会认识和接受多元的文化更是我们的必修课,给眼睛与心灵以丰富的营养,这既重要而且也是必须的。因为,“画家的眼睛”就是“画家的心灵”。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