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五禽戏养生理论传承
2017年03月16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16日第1168期 作者:王国胜

  2011年,五禽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古老养生气功在新时期取得了新发展。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参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依据古代导引术,结合人体脏腑、气血和经络的研究创造出五禽戏,该套健身气功经历千年传承,不断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起源:舞之导之

  五禽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认为,五禽戏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的“舞”。“舞”出现的时间不可考,学者们通常认为,在上古时代先民创造的“舞”,是用于庆祝、祈福的仪式,并兼有部分保健功能,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尧帝针对“重膇”等关节疾病,“故作为舞以宜导之”。所以,“舞”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导引术。上古时代生活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早期的“舞”往往以模仿自然界动物奔跑、捕食等形态为主。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从治病和养生两个角度,将“舞”发展为导引术。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者亦从中央出也。”《灵枢·病传篇》中也有记载:“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剌、焫、饮药之一者。”至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已经成为中医治疗肌肉麻痹、关节疼痛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健康,长寿成为一种追求。《庄子·刻意十五》中指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说明导引和古代行气术开始结合,出现了以养生保健为目标的导引术。

  发展:宜动宜静

  春秋战国至汉初,中医理论获得极大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导引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两种养生流派:一种强调“动”,即要注意日常活动和锻炼,这一流派最后形成以肢体活动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术;另一种强调“静”,即注重控制意念和呼吸活动的导引术。

  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养生家认为模仿动物的形态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的导引术姿势有熊经、鸟伸、凫浴、援蹬、鸦视和虎顾6种。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更是记载了44种导引术姿势。

  汉末名医华佗在承继前人导引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养生学知识,创编了更为简单易行的“五禽戏”。《三国志·华佗传》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的功用显著,《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中记载了华佗的弟子吴普修习五禽戏的情形:“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五禽戏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将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典型,其导引的套路化对日后我国武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演变:由繁至简

  魏晋之际,玄学兴盛,养生领域普遍偏重精神而忽视身体运动,再加上五禽戏并无文字记载,遂日渐没落。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对五禽戏推崇备至,在其代表作《养生延命录》中的《导引按摩》部分,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套路——“五禽戏诀”,这是现存最早的五禽戏操作法的文字记载。

  隋唐时期五禽戏流行开来,柳宗元的《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中有诗句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描述了当时五禽戏为百姓普遍操练的情景。五禽戏也被医学家孙思邈看重,认为其中的导引运动之法,有利于平时的身体保健,病痛时则能缓解症状,这是孙思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这一医学思想的重要实践。

  宋代市民经济的繁荣,为五禽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导引术开始由繁杂向简易方向发展,每日花费时间减少,更有利于推广普及。陆游在《春晚》中写道:“门巷萧条老病侵,春晴方快又春阴。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他的另一首《遣怀》中也有关于五禽戏的描述:“不动成熊卧,微劳学鸟伸。”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养生益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导引术,即单纯肢体运动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明代导引更强调肢体运动与行气相结合,明代《夷门广牍·赤凤髓》中的“五禽书”记载了五禽戏的操练方法,主要有:羡门虎势戏、庚桑熊势戏、士诚绮鹿势戏、费长房猿势戏与亢仓子鸟势戏,其中五禽戏不仅姿势出现变化,更增加了运动时的行气要求。这样一来,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的养生保健功法,开始具有明显的强身健体的内容。之后,在清代曹无极增辑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陶说》等著作中,也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五禽戏的操练方法,这与孙思邈的“五禽戏诀”出入较大,但与《夷门广牍·赤凤髓》中的“五禽书”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自此,五禽戏的操练方法稳定下来。

  明末,虽然可在《万寿仙书》(罗洪)中看到关于五禽戏的记载,但是五禽戏已经再次走向衰落。清代,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带回法国,并由法国传遍欧洲。

  创新:养身养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五禽戏得到蓬勃发展。五禽戏不仅被系统地整理,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更是把五禽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2004年,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向全国推广。

  养生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吸收了儒、道、佛等多种思想,形成性命双修、身心俱养的独特体系。五禽戏就是其中流传最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五禽戏源远流长,流派众多,都是通过模拟五禽神态,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为目标。有的注重肢体运动,有的注重内气运行,但都注重形、神、意、气的统一,内外合一。近千年的实践证明,五禽戏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气血调和、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同时还能让人保持心情舒畅,是内外兼修的功法。五禽戏也因此成为唯一编入正史的养生功法。

  五禽戏将健身、医疗、娱乐集于一身,其仿生性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养生,万物与我为一”。五禽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曲折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对我国导引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