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期刊目录
选择期刊期数
王德威文学史观评析
作者:汪卫东 江腊生

  编者按:海外汉学家王德威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一文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界具有很大影响,其“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冲击性的论断,引起国内学者的热烈讨论。学界虽然也有质疑的声音,但追随者居多,甚至出现盲目追捧的现象。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学者就王德威晚清文学史研究问题进行评析,希望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高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觉。

  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汪卫东教授认为王德威欲以晚清取代“五四”成为文学“现代性”的起点,但其“现代性”的描述与界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三个方面的理论矛盾:一是“现代性”的本土指向与西方指向的矛盾,一方面强调不能以西方现代标准为尚,一方面又以西方理论话语为指标界定晚清小说的“现代性”;二是现代性建构与后现代解构的矛盾,一方面站在后现代立场解构“五四”正统文学史叙事中的“现代”,另一方面又试图建构自晚清到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脉络;三是“现代性”标准上精神性追求与物质性、体制性混用的矛盾,借助出版传播之类体制层面的现代性来补足晚清小说在精神旨趣上的现代性,由此反而凸显晚清小说现代性价值的贫薄,形成对王德威自身学术目标的颠覆。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江腊生教授认为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一观点背后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疑问:一是现代性的标准问题,王德威所发掘的晚清小说中的本土现代性话语,其实属于西方化的现代性标准,存在着按照西方现代性的框架想象和建构晚清小说现代性的嫌疑;二是时空逻辑游移不定,王德威在论述晚清小说中的现代性时,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体现了其理论建构的主观随意性,而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事实;三是忽视了现代性的中国场域,运用其西方理论做足晚清小说的文章,同时窄化“五四”及其后来的文学,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任务和民族国家的独立命题,狭隘地从美学层面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期待两位学者的讨论能够提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野,对建设中国文学研究自身理论话语起到推动作用。

  “晚清现代性”的悖论与盲区——以《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为中心  汪卫东

  什么“现代性”,如何“压抑”——评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江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