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赵学勇
路遥的写作姿态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他将作家的自身定位、写作行为与书写对象并置,深入贯穿到人民的身份意识之中。
-
作者:
段建军
路遥是中国当代用小说挖掘交叉地带价值、探索交叉地带人生意义的先锋。他一系列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都以城乡差别年代的交叉地带为典型时空,以这一地带的奋斗者为主人公。
-
作者:
梁向阳
《人生》是路遥三起炉灶、三易其稿、反复“折腾”三年才创作完成的优秀中篇小说。在第三次创作的过程中,路遥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维玲之间进行了密集的书信交流,王维玲直接促进了...
-
作者:
李继凯 徐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路遥及其作品经历了“冷落”和“热捧”的两极接受,也出现了近几年趋于客观理性的“重读”现象。路遥的人生追求及其作品中蕴含的奋斗精神,体现出正义的精神和文学信...
-
作者:
路遥
节选自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3—16页。
-
作者:
戴登云
在《文心雕龙》中,“为文之用心”除了指通常所说的“作家主观之情思”,还指“文心”自身之妙用,即“天地之心”自身之运行和发生。
-
作者:
郭世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赋予“文德”体认世界的德性、文章本身的德性、作文时的德性、作者本人的德性、道文合一的德性以及读者的德性等内涵。
-
作者:
史钰
刘勰将“圆通”引入《文心雕龙》,用于文学创作与审美体验的理论阐释,赋予其文学审美意义。《明诗》篇中,“圆通”继承并更新圆融的内涵,在文体上指四言、五言体裁的兼备,在审美上指四...
-
作者:
吴周文
学者散文自诸子散文诞生起便具有了与之俱来的启蒙性。在中国现代、当代的思想史上,出现过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两次思想启蒙运动,同时也出现过分别创作《野草》《随想录》的鲁迅与巴金两位代...
-
作者:
陈剑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学者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学者散文承接了中国的文章学传统,打通了古今散文的文脉。学者们的创作自由自在,率性任心,不受任何规矩的束缚,体现出...
-
作者:
王兆胜
时代感和使命感是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之初有所凸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散文有面向历史与书斋、背离时代和疏离政治的倾向。
-
作者:
孙郁
以诗的方式写小说,也以小说的方式为诗是巴金写作的一大特点。他的写作带有新文学的青春期写作的征候,也体现了他的生命的一种状态。
-
作者:
周立民
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国家的认同。全面抗战爆发后,巴金的国家观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又并未背离其无政府主义信仰。
-
作者:
坂井洋史
当下的巴金研究被迫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迫使巴金研究转折的最大原因是以民国时期文献资料数据库之公开及其快速发展为代表的资料之扩大和充实。
-
作者:
网络文学2019:在“粉丝经济”的土壤中深耕
作者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肖映萱,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吉云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
作者:
徐刚
作者徐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
作者:
李永胜
作者李永胜,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深圳 518060)。
-
作者:
颜桂堤
作者颜桂堤,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福州 350007)。
-
作者:
王庆全 谢纳
作者王庆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谢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沈阳 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