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政文
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精神供给功能严重退化、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引领功能严重退化、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严重退化。
-
作者:
杨守森
文学理论的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用”,即有助于促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二是“有益”,能够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以及整个...
-
作者:
陈众议
中外文学原理同一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间既有关联,又各有侧重,这既是由文学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外延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原理本身的变迁。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
作者:
陶东风
从代际角度考察当代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可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文艺学知识生产场中存在两支规模宏大的队伍:一支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文艺理论家群体,另一支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文...
-
作者:
谭好哲 李静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有许多需要从元理论层面加以反思和澄明的问题,话语形态及其建构路径即为其中之一。文学理论研究存在如何处理文学和理论的关系,从而如何生成文学理论话语的...
-
作者:
樊星
格非小说立足于揭示历史与命运某些鲜为人知的玄机。从早期的《迷舟》《大年》描绘人生的阴差阳错、命运的跌宕起伏、一切都充满出人意料的偶然,到后来的《锦瑟》和《凉州词》对古典诗意的...
-
作者:
王宏图
在格非早期的先锋写作中,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到了“江南三部曲”中,格非孕育出了一种融合进现代观念的“中国式诗意”,这在其近作《月落荒寺》中得到了更为精妙的体现,
-
作者:
何平
某种程度上,小说是时间的幻术。小说家通过择选物理时间,编织小说时间和叙事逻辑,并赋予意义。《望春风》不回避、但也不过于依赖中国现当代史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作为推动小说叙事的...
-
作者:
陈粲
格非近年来的小说有着清晰的生态向度,特别是《望春风》集中体现了他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其中既有对生态家园的回望,也有对乡村文化和生态创伤的审思,更有对生态理想的想象和追求。
-
作者:
格非
格非
-
作者:
彭锋
“兴”在中国美学中有两种解读,一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二是作为一种存在状态。以杜博斯为代表的激情导向的西方美学,认为艺术可以激发出激情,让生命力活跃起来,从而解除生存的沉闷。
-
作者:
傅道彬
兴(興)的本义是众人会饮同欢,酒热烈激昂的兴致成为兴味盎然的诗的感情的形象比喻。在中国文化中,诗之兴与酒之兴一开始就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礼乐生活中进一步融合。
-
作者:
陶水平
“兴”与“隐喻”分别是标志中西方诗歌和诗学特质的核心范畴。中国诗学之“兴”与西方诗学之“隐喻”是各自发生发展的,原本彼此并无交集和影响。二者的比较研究始于近现代中西方的诗学译...
-
作者:
孙焘
孔子的“兴”与柏拉图的“迷狂”都有宗教渊源,也都具有精神提升的意味,体现着美感神圣性问题的深层文化差异。泽基的大脑认知理论提出“先天概念”和“后天概念”两种认知机制,可作为比...
-
作者:
陈晓明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所面对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既定的理论体系的规训;另一方面是对新理论不自量力的渴望。学者们的努力扎根于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既向外借鉴了欧美最前沿的理论...
-
作者:
段崇轩
新时期文学中,短篇、中篇小说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现象,而文学批评在推进中短篇小说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学批评紧紧跟踪文学创作,努力汲纳哲学、美学、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思想、...
-
作者:
徐勇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一是文学创作中的新变,及其带来的对批评的挑战;二是国外理论的冲击及其对批评家们的影响。
-
作者:
多事之秋,能否静水深流?这点最能考验一种文艺形态生产机制是否健全,社区文化是否根深。网络文学做到了。这两年,网络文学似被釜底抽薪。
-
作者:
肖映萱
2020—2021年女频网络小说发展,世界设定的多种变化是其最重要的特点。首先,科幻、悬疑、恐怖等类型元素全面复苏,在建构高度幻想、高度刺激世界观的同时,展现出女性对“后人类”等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