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期刊目录
选择期刊期数
“文学作品意义之源”笔谈
作者:托马斯·帕威尔 朱立元 海因茨·德吕格 高楠

  编者按: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以“作者的死亡”、“读者的诞生”等命题摧毁了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垄断地位,并以读者身份宣称自己才是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建构者。这一倾向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质疑和批评,正如张江教授所言,文本、作者总是不经意地表现在语言、风格、文本结构以及“看不见”的筹划中,承认作者、作者意图的在场性是正确、恰当理解和阐释文本、探寻文学作品意义之源的基本前提。为推动这一讨论,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对“文学作品意义之源”展开探讨。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托马斯·帕威尔(Thomas Pavel)认为,在历史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文论思潮变迁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关联,依据当前政治解释经典与当代文学作品,现实固然重要,但其中隐含的“功利性”会导致规范文学意义探寻标准、文本主旨与作者原本意图的弱化;作品意义存在三种经验之源,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更需要得到充分而全新的关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认为,文学作品意义的探寻需要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一般方法论诠释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存在论诠释学为其理论资源;他认同张江教授对贝蒂的分析:贝蒂“方法论诠释学”既避免历史客观主义的天真,也避免主观主义,能恰当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作者、作品文本和读者三要素动态流程中不断生成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歌德学院教授海因茨·德吕格(Heinz Drügh)认为,阐释主体要直面文学文本,再现心理、美学、文本细节中体现的丰富性和微妙性,并有意识地、程序性地离开主流的理解方式;要张扬自主性审美,就要远离文化产业的娱乐旨趣,领悟存在之艰辛,发掘新的、能反映社会状况的美学形式。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楠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意义在接受中生成知觉表象、共相一般、历史延续等多重形态。

  文学作品意义之源——20世纪西方文论史视角  托马斯·帕威尔

  略论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一个诠释学视角的考察  朱立元

  复杂性:关于一个古典美学概念的评论  海因茨·徳吕格

  文学作品意义的关系属性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