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期刊目录
选择期刊期数
思想中国:重绘中国哲学镜像
作者:

  编者按:中国哲学学科体系的现代化内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中,中国哲学史的史料整理与义理阐发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哲学史研究如何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思想中国?如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展现新时代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资源?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以“思想中国:重绘中国哲学镜像”为题,约请相关学者撰写了这组专题文章。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杨国荣认为,在历史回溯的过程中,既需要把握中国哲学所形成的名言、问题、学说内含的普遍哲学意义,也应注意中国哲学的特殊品格。以世界哲学为视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从不同的方面为当代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智慧之源,反思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意义,也由此得到了深沉的展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提出,子学包含着“博明万事”的知识维度和“适辨众理”“入道见志”的思想维度。子学中知识与思想相对均衡的两个维度反映传统学问—知识不断增长的历史状态,也体现了子学所具有的开放与多元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冯国超认为,从“道”之体用的角度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不仅契合老子的思想宗旨,而且亦能有效解决围绕老子思想的诸多重要争议。宇宙万物的本原包含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其本体无声无形,无法命名;其作用表现为创生宇宙万物,并作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准则等。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中江提出,圣创论是一个能够被明确标识的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起源解释版本。中国的圣创论有一个从发生到奠定以及之后持续演变的历史论域,也有一个学说上的整体图像、形态及不同于其他版本(尤其是西方的社会契约论版本)的独特性论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认为,作为哲学建构的现代尝试,性命论是一种主体哲学。性命论主体是身心一体的,并由此而有气论宇宙观、人为天地心两个命题。性命论哲学试图挖掘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以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耘提出,气论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文明自我理解的关键一环。在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中,气论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却在现代哲学中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述与位置。重写中国哲学史面临着重新解释气论、拨正反向格义的任务。 

  

走进历史的深层——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思考 

  

摘要: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首先表现为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变迁。在历史回溯的过程中,既需要把握中国哲学所形成的名言、问题、学说内含的普遍哲学意义,也应注意中国哲学的特殊品格。作为历史中的实际存在,中国哲学的形态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逻辑上看,它们又具体展开为多样的哲学系统,可以作观念层面的归类。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视域,对以往的中国哲学需要作历史的考察或历史梳理,又不应离开逻辑的分析。对中国哲学史的回溯,无法回避近代以来中西哲学互动的思想背景。在以西方哲学为参照反观中国哲学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通过两者的比较,把握各自的特点。以世界哲学为视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从不同的方面为当代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智慧之源,反思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意义,也由此得到了深沉的展现。 

  关键词:中国哲学  普遍性  历史与逻辑  中西之学 

  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子学的双重视野及其对当代哲学创新的启示 

  

摘要:子学是对《总目》中“子书”所包含的知识与思想内容的统称。从哲学知识论的角度看,子学其实包含着“博明万事”的知识维度和“适辨众理”“入道见志”的思想维度。子学中相对均衡的知识与思想这两个维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学问—知识不断增长的历史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子学所具有的开放与多元的特征。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从根本上要与我们伟大时代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但其中一条可行的进路是,从传统子学知识与思想动态交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启示,使传统具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从中生长出新的形态来。 

  关键词:《总目》子书  子学  知识  思想  哲学创新 

  作者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摘要:“道可道,非常道”是通行本《老子》首章的起首之句,学界对其含义意见纷纭,迄今未有定论。学者们通常认为老子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然而 “道”是指宇宙万物本原之“字”而非“名”。而“字”是对“名”之内涵的解释。根据老子的思想逻辑,宇宙万物的本原包含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其本体无声无形,无法命名;其作用表现为创生宇宙万物,并作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准则等,此作用可见可知,可以言说,故老子“字之曰道”。因此,“道”的确切含义,是指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而“常道”,则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据此,则“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为:可以言说的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不是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从“道”之体用的角度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不仅契合老子的思想宗旨,而且亦能有效解决围绕老子思想的诸多重要争议。 

  关键词:字之曰道  道之本体  道之作用 

  作者冯国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北京 100732)。 

  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 

  

摘要: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不同的社会、国家起源论和解释模式,诸如天设论、君权神授论、自发演进论、社会契约论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强的可以叫作圣者、先知创建论版本。这主要是中国子学家们建构和塑造出来的版本,是一个具有明显可识别性并能够同其他版本形成突出对比的版本。相比于人们对其他版本的探讨来说,对圣创论这一版本的探寻和追问还比较缺乏。圣创论的历史演变是一个论域,它的整体图像、形态和特性是另一个论域。就后者而展开的探讨和求证,包括了彼此相互关联的一些方面:谁是及何以能够成为创建者;匮乏、强权和混乱的原初状态;文明、政府和国家如何被创建;对比中的圣创论可识别的一些特性;等等。 

  关键词:圣创论  社会起源论  中国版本 

  作者王中江,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郑州 450001)。 

  身心一体与性命论主体的确立 

  

摘要:建立在心物二元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相较于存在论传统的西方哲学,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哲学是性命论传统,民国以来易于接受唯物论,是因为其固有的气论传统。但气论唯物论并非心物二元的,因而其唯物论亦非机械唯物主义。性命论主体在身心一体的传统中被建构,并与两个哲学命题密切相关:气论宇宙观和人为天地心,以展现性命论哲学的初步面貌。 

  关键词:主体性哲学  性命论  身心一体  气论  天地之心 

  作者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心物问题与气论 

  

摘要:作为中国思想最重要的传统之一,气论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现代表达。其重要原由在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心物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与阳明学密切相关。晚明气论通过扬弃阳明学,回应了唯心论,解决了心物问题。刘宗周和王夫之借鉴唯识学克服阳明心学的思路,从唯心论翻转出气论的道路。气论的特性在这一翻转中得到了清楚的显示:从工夫论进入心性论,用唯识学重述心性论,用唯气论转化唯识学。其中需要着重论证的是王夫之将阿赖耶识转为“太虚即气”。作为对照,现代中国哲学中梁漱溟、熊十力的学说,以及他们为何虽也提出各自的新唯识论却未能走向气论的因由,也应得到解释和检讨。 

  关键词:心物问题  晚明气论  新唯识之路  力 

  作者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sscp.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