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拉维夫“白城”制造“世界遗产”
作者:罗伯特·弗拉伊夫
Producing World Heritage in the White City Tel Aviv
内容摘要:本文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指定带来的政治影响和空间影响。具体来说,本文探讨了遗产概念、现代主义运动“世界遗产”和民族主义想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世界遗产”制度认可并授予国家当局一定的权威,使其得以施行新形态的霸权型支配,即利用历史叙事,将特定形式的民族认同附着于“世界遗产”,同时抹除对遗产地的另类解读和多重历史。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代主义美学中的“世界遗产”,展示了上述进程的运作情况。作者首先将“遗产”概念同“世界遗产”分开,为的是获得更充分的抓手来分析现代主义“世界遗产”识别与保护的嵌入式政治;而后,作者以特拉维夫“白城”为例,梳理了叙事的建构过程,另类历史和空间解读的抹除过程,特别重要的是,梳理了在这处现代主义“世界遗产”地上行使新的空间支配权的过程。为了使“世界遗产”制度更全面、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张大川译〕
罗伯特·弗拉伊夫(Robert Flahive),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社会、政治、伦理与文化思想联盟(ASPECT)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关于20世纪早期殖民城市主义遗产保存的政治学。他在贝鲁特美国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校区获得学士学位。Email: raf16@vt.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