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廖赤阳
中国临济禅宗黄檗派的思想以及一些闽文化因子以东亚华商网络为媒介,由隐元禅师及同时代赴日唐僧、华侨等带到日本,对江户中期以来的日本佛教界及文化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本...
-
作者:
王维
长崎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对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400多年前起被称为唐人的华侨所从事和开展的的各项活动,对日本社会的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长崎独特的海外交流之历...
-
作者:
张玉玲
2006年3月,在日本横滨中华街的一角,新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妈祖庙,引起广泛的瞩目。华人为何在这个时期新建妈祖庙?新建妈祖庙对于中华街及华人社区有什么意义?本文旨在结合20世纪80年代...
-
作者:
郑乐静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惨况令世人震惊。正当中国各界积极地发起对日赈灾募捐之际,日本军民却趁震灾后的混乱,残忍地杀害了700余名手无寸铁的旅日中国人。惨案...
-
作者:
荒川雪
本文通过分析二战后初期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的机关报《中国留日学生报》上所刊登的广告,来确认该报的运营方式、财务状况、读者群体和该报广告中所反映出来的在日中国人个人、企业、团体间的...
-
作者:
陈天玺
本文旨在考察横滨中华街的形成与变迁过程。横滨中华街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街上的华侨华人也一直在有限的空间和选项中寻求生存之道。回顾一百余年历史,横滨中华街及其华侨华人克服了重重...
-
作者:
边清音
中国改革开放后赴日的新华侨与此前移居日本的老华侨在语言、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新老华侨的融合是维持群体延续、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立足于日本特色所必须的...
-
作者:
孔风兰
作为日本遗孤(以下简称“遗孤一代”)的家属移民日本的遗孤二代总称为“中国归国者”,研究他们的经历,对于个体和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本文对49名日本遗孤二代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其社会意...
-
作者:
张龙龙
论文基于对29名调查对象的深度访谈和多种原始资料,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赴日的日本遗孤子女20年来的社会融入过程。自90年代末起,日本经济状况愈发不景气,劳动力市场持续萎缩。在此...
-
作者:
赛汉卓娜(Saihanjuna)
笔者围绕子女教育策略,对生活在日本近郊农村、与日本男性结婚、且家有高中生子女的中国女性进行了访谈。本文基于此访谈撰写。为了探究女性移民在子女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教育策略的差异,...
-
作者:
郭笑蕾
本文以中日跨国婚姻移民为例,重点探讨了跨国婚姻移民所拥有的资源如何影响其移居地参与劳动市场的状况,即社会经济融合情况。通过半结构访谈法收集了10名在日中国女性讲述跨国婚姻移民的...
-
作者:
田嫄
生育率下降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热论的社会现象。在激发生育意愿方面,育儿支持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育儿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性构建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考察中国移民家庭疫情...
-
作者:
王晓音
2010年以后,日本相继出台了外国高端人才吸纳政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才选择前往日本留学与就业。与此同时,旅日中国人才在中日两国创业浪潮的双向刺激之下,迸发出了极大的创业热情。日本...
-
作者:
刘昊
近年来,日本对于移民第二代的教育问题颇为关注,学术研究积累众多。“移民创造的场所”影响着移民第二代的个人成长和教育成就,因此作为教育资源的民族机构(如教会和民族学校等)引起了...
-
作者:
张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