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创新中国叙事 加强国际传播
2022年01月21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1日第2335期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本期特别策划,学者以此为宗旨展开深入探讨,力求为推动中国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跨入新阶段贡献智慧。

  加快推动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成就巨大,举世瞩目,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开放式的、体验式的中国自信公开课。它面广,触及每一个中国人;它强度大,震撼每个敬畏生命者的心灵;它手段新,普通民众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全方位进行中西方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它道理直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显胜出。它使大多数中国人经历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西方制度走下神坛,美国模式魔力殆尽。这也是一种伟大的中国“心胜”,它对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硬实力的博弈,还表现在软实力的较量上,尤其是面对来自西方霸权国家的强势话语围剿,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亟须从这种“他塑”中突围出来,不仅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走进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由此可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要用全球视野讲好中国发展的“小故事”,也要用中国实践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文章”,同时还要用共同价值搭好交流互鉴之桥。

  多措并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31日,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话语治理助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世纪疫情全球蔓延,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维持其世界霸权,推脱其抗疫失败罪责,疯狂发动全球性话语权争夺战,给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构建带来严峻挑战。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应加强外交话语权构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舆论秩序的变革和治理。

  中国文化国际亲和力及提升策略

  2017年7月,中办和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

  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路径探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中国逐渐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打破中西交流的文化壁垒,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局面,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研究应致力于让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

  文化研究的最高意义,在于能够与时俱进地对人类社会的思想进步产生有益的作用,并有利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实现向前、向好的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在于通过其优秀价值的传递和发展,不断强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改善当下,照亮未来。走进新时代,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面向未来,立足当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世界话题。因而传统文化的当代研究,应该结合时代实际,致力于通过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让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更好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为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提供新思路、贡献新价值,有助于中国平等有效地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当前,迫切需要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成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在中西文明互鉴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是作品信息的传播进入异域文化的受众接收(入眼)阶段,并对其认知(入脑)、情感和态度(入心)、行为(入行)产生影响的能力。它以受众的关注和接触作品内容为前提,并最终导致受众在知识、观念、情绪、行为等方面改变的过程。2018—2019年笔者在美国学界开展的小群体调查显示,有54.6%的人读过《论语》英译本后改变了对中国的认知,有47.5% 的人认为《论语》对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有影响。典籍英译作品具有强大的思想塑造能力和正面导向能力,需要在文本构建、传播路径、人才利用等方面拓展和提升其国际传播影响力。

  基于国家翻译实践的学术话语与国际传播

  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主要依靠翻译这座桥梁。翻译本身不仅自成一个公共知识体系,同时也成为最重要的人类文化思想知识的宝库和传播渠道,翻译使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以知识和信息商品的形式继承和永存。翻译与传播具有天生的同构与互动性。基于此,以国际传播为旨归的“国家翻译实践”的学术话语建构,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