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寻根文化
2018年11月09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9日第1571期 作者:

  编者按:水有源,树有根。寻根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随着改革开放初期东南亚华侨归国寻根,寻根文化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文化寻根热潮以文学寻根为主,带动了文艺界的民族文化热;以姓氏寻根为主,带动了海外华人的族群寻根热;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带动了全社会的传统文化热。文化寻根,就是追寻和展示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要寻什么根,传承什么,扬弃什么,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珠玑巷传说:在真相和事实之间

  广州番禺的沙湾古镇,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古镇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矗立在村中的祠堂。全镇的祠堂建筑约有100多座,以留耕堂为代表,凸显了当时宗族实力的雄厚。实际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类似沙湾古镇这样的岭南古镇、古村中,祠堂建筑并不鲜见,这也是广东给人以“宗族发达”印象的原因之一。广东的这些祠堂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祠堂的历史叙事中,人们常常将其宗族和“珠玑巷”这个地名联系起来。这就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流传的祖先传说——珠玑巷传说。

  寻根祭祖 同宗相亲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对于黄帝、炎帝、舜帝等先祖圣贤的祭拜之风逐渐盛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大型祭祀活动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人们寻根意识的反映。围绕这些大型祭祀活动的价值、功能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向心力——访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王鹤鸣

  编修家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夏代至今,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儿女有着浓浓的寻根情结。要回答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只有依据这种特殊的历史文献——家谱。围绕家谱的种类、功能、价值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王鹤鸣。

  充分发挥寻根文化优势——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化热潮,可以归结为文化寻根与族群寻根两大主流。围绕文化寻根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张新斌。

  吴雪丽:文化寻根与身份认同

  发端于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在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与思想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30多年后,当我们重新检视文化寻根对于“寻根派”的自我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时,也许能更为清晰地体认到“寻根派”作家对于文化启蒙的热忱和对于重建自我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期许,也能更客观地审视他们对于今天“中国”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意义。

  傅才武:寻根旅游成为民众精神需求

  根植于“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中华文化传统,经过5000年的沉淀和积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历史的追寻远胜于其他民族。追慕人文始祖、文化先贤和民族英雄的文化节日、文化活动代代相传,为华夏儿女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强化着“炎黄子孙”的共识。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定式和审美趣味,奠定了寻根文化旅游的社会心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根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通过文化消费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寻根文学:当代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标志——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一场标志性的文学运动。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创作现象不同,寻根文学以理论形态为支撑点,其理论倡导者与创作实践者合二为一。寻根文学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文化寻根意识在寻根文学中如何呈现,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

  寻根:一场追寻生命与文化根源的苦旅——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国恩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是从哪些方面展开“寻根”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寻根”历程,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国恩。

  寻根文学深刻影响当代文学发展走向——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修雨

  从1985年寻根文学宣言——韩少功的论文《文学的“根”》发表算起,寻根文学已历30余年。如今,作为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寻根文学已经落幕,但文化寻根却在当代文学中生根立足。寻根文学成为当代文学中无法忽视的存在和重要的研究范畴。围绕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文化意识和发展走向的影响等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修雨。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