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性
2018年09月28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8日第1546期 作者:

  编者按:对于文明起源的追溯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形成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近年来,随着考古新材料的大量涌现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推动,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离那段真实而模糊的历史越来越“近”了。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李伯谦:“中原势力”崛起加速文明化进程

  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演进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各地区的共性、个性和互动关系,是理解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也是考古界孜孜以求的学术课题。日前,记者就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等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

  张国硕:早期中国都邑遗址认定标准

  早期中国都邑即早期国家阶段的都邑。早期国家应包括尧舜禹时期的酋邦和夏商时期的王国,早期都邑主要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都邑。在没有明确的传世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标明何为都邑的情况下,以考古发现的各类遗存来判断一个大型遗址的性质应是最主要的选项。

  何驽:早期中国文明经济模式各异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以考古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手段,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走过的是一条多元一体化的道路,从长江、黄河、西辽河流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满天星斗”,到中原一枝独秀“文明核心形成”(参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韩建业:乱世出英雄 震荡生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与气候冷干事件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在考古学上有越来越清晰的证明。苏秉琦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正式进入“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之“古国”阶段或早期文明社会。严文明进一步指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开始于大约距今5500年的铜石并用时代之初。这些论断已经成为不少中国考古学家的共识。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明确提出“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刘斌等:良渚——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良渚文化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水稻是其唯一的农作物,且稻作水平非常发达,相关的石器有石犁、石刀、石镰等。茅山遗址发现了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良渚晚期大型稻田区,古城内发现储藏量达数十万斤的碳化稻谷堆积;家畜饲养以猪为主,还有狗,动物骨骼中,家猪的比例普遍达到80%左右。同时,手工业发达,除了陶器、石器等一般的手工业产品,还出现了高端手工业,如玉器、漆器制造业。

  孙周勇等:石峁皇城台呈现宫城形制

  石峁城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坚固雄厚、巍峨壮观、气势恢宏,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固若金汤的皇城台、气势磅礴的石砌城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以及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特殊迹象,无不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

  刘国祥:红山玉器使用功能具有多重性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数量达300多件,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牛河梁遗址是迄今为止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