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地域学术文化系列·闽学
2018年09月21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1日第1542期 作者:

  编者按:闽学又称朱子学、考亭学派,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濂洛关闽”,既是一种重要的地域学术文化,又集诸学之长,其声名远播海内外。本期报道主要考察福建闽学遗迹,并分享福建省内各学术机构的闽学动态。

  “商量旧学,培养新知”:闽学考察记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南宋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落成,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中以这样的字句勉励来学诸人努力用功。朱熹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福建度过,著述、讲学与任官也主要在闽中,其创立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闽学”。近日,记者走访八闽大地,了解闽学研究现状。

  黎昕:让闽学更好服务当代文化建设

  闽学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黎昕长期致力于朱熹与闽学思想研究。近年来闽学研究有哪些新趋势?如何认识把握其当代价值?当前如何把闽学研究推向深入?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黎昕。

  张沁兰 方宝川:闽学推动宋代福建私家藏书勃兴

  福建,偏居东南一隅,隋唐以前,经济与文化均不甚发达。直至唐末五代,始兴学重教。宋代以降,福建文化异军突起。昔日的闽越蛮荒偏远之地,已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考察,这番情景是南宋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所致。具体而言,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及其门人黄榦、蔡元定、真德秀、陈淳、蔡沉等创立的闽学,以及他们在福建的学术活动和书院教育实践,都具有非常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仅观其对宋代福建私家藏书勃兴的影响,就略有以下故实。

  记者手记:闽在学海书田中

  闽学,“广大闳博,若无津涯”。闽中学者人才辈出,致广大而尽精深,其影响不限于福建省,已面向全世界。囿于篇幅,本期闽学报道主要集中梳理介绍福建省内学术机构的闽学研究。

  朱人求:着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

  厦门大学是朱子学研究重镇,近年来,厦大朱子学研究团队不断夯实朱子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此同时,积极服务福建地方发展。“朱子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被列为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人文与艺术基础学科群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人求是该学科带头人,现为朱子学会秘书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等朱子学相关科研项目。近日,本报记者在厦门大学南光楼采访了朱人求。

  冯兵:立足闽学 会通中外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兵一直关注闽学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研究”。2017年,华侨大学成立国际儒学研究院,由冯兵担任副院长。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立足闽学,进而延及儒学的其他方面和领域,开展儒学义理研究与儒家文化传播,尤其注重儒学的海外传播。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冯兵教授。

  重走“朱子之路”研习营

  近年来,学术考察性质的游学在各地逐渐兴起,而在闽学领域,重走“朱子之路”研习营已经走过11年历程。重走“朱子之路”是一个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广泛海内外影响的游学线路。朱熹重视教化天下,所到之处大都成为其后历代的文化教育中心。朱子学研究包括著述的义理诠释和事迹的考察辨析。重走“朱子之路”,可以说是精神修炼之路。重走“朱子之路”研习营项目启动于2008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据悉,2019年,第12届重走“朱子之路”研习营将从厦门大学出发。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