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与抵御之策
2018年07月20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第1497期 作者:

  编者按:为了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分析研判,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华南师范大学于今年4月20—22日在广州共同举办研讨会,围绕着历史虚无主义最新表现、深层根源与抵御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分析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和新特点,剖析了其理论根源,并提出了进一步遏制这一错误思潮的对策建议。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这里刊发部分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杨军:把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同时,我们与错误思潮展开斗争,深入、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效地阻止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但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偃旗息鼓,而是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变换传播方式。因此,必须深入剖析其传播蔓延的新特点,从而更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吴学琴: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话语面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各种新的话语形式在哲学、史学、文艺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传播蔓延,并积极向大众生活领域传播。它以学术“反思”话语、文学“创新”话语、生活“调侃”话语等方式虚无历史,企图实现其政治目的。如果任由这些话语四处传播,势必对主流思想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话语方式,揭示其背后的策略和意图,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韩炯: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成就和历史事实。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唯心史观,不断翻新表现手法,力图否认和解构这一历史事实。从基本手法上看,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陈金龙:通过纪念活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

  纪念活动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象征,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传播的新特点,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来强化集体记忆、养成敬畏历史的态度、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彰显历史的当代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程馨莹: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维度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或直接或间接地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价值革命性和政治先进性,它所鼓吹的“历史知识”,它所拥护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与历史事实、历史真理是不相符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值得我们警惕。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赖以存在的土壤。

  王盛辉:新时代继续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但这股思潮仍不时变换门庭、沉渣泛起,既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也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正需要凝聚思想共识,汇聚中国力量。继续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是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

  杨金华: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联系

  作为对现代性的反叛,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解构事物同一性,追求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历史研究领域,形成后现代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历史现象的多样性、零乱性和差异性,对抗和否认历史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主张“打破客观性”,推崇“主观史学”,提倡不稳定性和非连续性。这些特征对历史文化领域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梳理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史学观念,以便从学理上更好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王增智: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新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在这一态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也在不断变化,在叙事上体现出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特别是在消费主义、后现代文化艺术以及非理性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所谓“常识”的语言转换和心理暗示,使其思想观点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头脑,以达到其虚无历史的叙事效果。

  谢迪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迷障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通过虚无历史而否定现实。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一些特殊的逻辑操作与思维方法来完成的。这些方法如同魔术障眼法一样,都是为了遮盖、掩饰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具有迷惑性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操作,使自身披上了历史叙事和学术评价的外衣,不仅使一般民众难以识别其真实意图,而且使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学术素养的人也掉进逻辑陷阱。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在展开历史叙事和评价时,往往会使用两种逻辑操作方式。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