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走向田野的神话学研究
2017年09月08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作者:

  

   

  编者按: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心智创造形式之一,它深深地镌刻着人类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印迹,为人们了解人类精神、智慧、思维以及社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长期以来,汉语文献中记录的古代神话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现代民间口承神话”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基于田野调查的神话学研究与考古学相互印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揭秘人类文明起源与传播历程、洞悉人类远古文化发展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记者日前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神话研究现状,采访了神话学研究的相关学者。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女娲及其故事具有突出的地位。千百年来,女娲以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在中华大地上被民众不断流传演绎。在学术研究中,有关女娲的研究一直是神话学研究中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发现,在河南及其周边的中原地区,有大量古典神话结合民间信仰广泛流传。它们与地方风物、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张振犁把这一发现命名为中原神话,并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与长期研究。

  叶舒宪:从神话学视角探究文明起源

  神话同远古的人类生活和历史密切关联。神话研究对于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秘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传播历程,洞悉人类远古文化史。近年来的神话学研究有哪些新的理论与方法?神话学研究应该如何切入到文明起源研究?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

  杨利慧:积极构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将古代文献中的神话与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视角,从整体上观察、研究神话,这是推进神话学研究的重要路径。围绕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 

  在多学科互动语境中推进神话学研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神话与仪式传统,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一门学科,“神话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然而,提起神话,依然有学者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或者把神话当作“想象”、“幻想”的代名词,神话学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吴晓东: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 

  与汉族神话相比,少数民族神话多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而且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关联密切。通过汉族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有望揭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状况。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进展如何?如何看待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意义?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邓启耀: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

  在学者眼中,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件件用象征语言“写”出的神话。从服饰角度思考、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传播可以很好地拓展神话学的研究空间。围绕服饰与神话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邓启耀。

  田兆元:神话学亟待拓展研究空间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神话凭借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以强有力的形式和内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承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神话的现代价值?围绕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